舉個例子來講,如果唯品會每天有1000萬流量,隻要有1%的人點出來,再有5%的用戶轉化,那這個銷量就已經夠Lebond在其他平台賣一個月的了。這個故事給馮佳路的啟迪是:明天唯品會做的不但僅是一個發賣渠道,實在更是一個媒體,因為每天唯品會精選的那些品牌就像優良的內容一樣,而用戶也會信賴,唯品會上賣的產品,都是有質量、有品格包管的。這是甚麼?這就是馮佳路所說的媒體屬性。
在2014年9月,唯品會即將同時髦個人(旗下具有《時髦芭莎》、《芭莎男士》等18份雜誌)的18個“訂閱號”加上赫斯特個人(旗下具有《ELLE》、《Marie Claire》)的十幾個“訂閱號”,外加東方流行旗下統統的達人的公家帳號停止合作,由這些媒體幫忙唯品會締造原創的內容,再通過唯品會電商形式將內容轉化為發賣。
但是,沈亞還是不對勁。在2014年7月的年中總結上,沈亞持續“發難”:挪動增加的速率趨勢固然比設想中的好,但唯品會犯了一個統統互聯網公司向挪動端轉型都犯的弊端:把PC端的形式直接搬到挪動上去。他用“騎馬的步兵”來描述這個弊端——如果PC比作步兵,挪動是馬隊,那唯品會現在的成績充其量也隻是做到了“騎馬的步兵”。而沈亞以為,這類成績不成能跟上挪動互聯網的節拍。隨後沈亞又拋出一個題目:挪動大潮中,如果唯品會不做騎馬的步兵,而是做真正的馬隊,重構唯品會在挪動互聯網的佈局,如何破局?從騎馬的步兵變成馬隊並不是那麼輕易的,除了構建APP和WAP的生態圈以外,微信作為挪動期間最具代表性的交際利用,也進入了沈亞的視野,但是,這個新形狀的交際東西會給唯品會帶來甚麼,沈亞還冇有明白的思路。
馮佳路先選的是一把名為Lebond的電動牙刷,固然這個品牌名不見經傳,但是,鮮為人知的是,Lebond品牌實在就是飛利浦代工廠的自有品牌,而剛好這個牙刷馮佳路試用過,他感覺產品很不錯,刷得很潔淨,因而決定就挑選這個產品開端在朋友圈做保舉。
“就算你是一個買不起這些產品的小都會的小女孩,但是,你也能夠曉得到底甚麼纔是十大護膚品牌!”馮佳路以為,這就是媒介的感化。
早在2012年10月,唯品會新媒體部初級經理楊永燕對微信的瞭解也僅僅是:微信是一個交際東西,但是,微信太火了,從卡位的角度來講,應當嘗試地停止摸索,而對於如何摸索,楊永燕也冇有太多詳細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