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中的憂與思(財經郎眼07)_第7章 利比亞:國際政治大戲台(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郎鹹平:利比亞是德國第三大石油入口國,德國消耗的原油中大抵11%來自利比亞,並且德國的幾個至公司在內裡都有非常大的好處,比如說德國的巴斯夫,就節製著利比亞最大的油田;另有一個德國的修建企業Bilfinger Berger,幾近獨攬了利比亞的高速公路工程跟天然氣項目。更可駭的是西門子,它在利比亞搞了一個傳聞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供水工程。

邱震海:我感覺一個國度在考慮一個行動的時候是一個複合體。它內裡有很多身分,有務虛的代價觀的,也有很務實的好處的,同時另有它的汗青傳統。比如像德國這類國度,它在出兵的題目上就很遲疑,因為二戰的啟事,它的手腳根基上被綁住了。

郎鹹平:對,1993年。

對美國而言,已經有了伊拉克、阿富汗、索馬裡的悲劇,它不肯意再攙扶一個攙扶不了的反對派。但是想到盧旺達悲劇,如果它這個“國際差人”不出兵,彷彿知己上又過不去,以是它現在非常衝突。

邱震海:另有一個美國。

王牧笛:但是不管如何說,非洲跟阿富汗、伊拉克還不太一樣,因為美國在那邊吃過大虧,之前另有過“黑鷹”墜落。

王牧笛:被利比亞稱為“巨大的人造河道”。

邱震海:我感覺偶然候某種程度也是人道,人道常常很難超出本身的好處,當本身的好處擺在麵前的時候,你就不必然能像“旁觀者清”那樣清楚了。“旁觀者清”很輕易做到,但要做到“當局者清”是很難的。以是德國一方麵跟利比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一方麵又有很多認識形狀上的東西,德國人是非常天真浪漫的,他以為人權是好的,獨立、自主是好的,但是他很難去為你設身處地想,一個東方國度處於目前環境下應當如何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