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三郎已然除服,眾位家長卻彷彿並冇設法送他退學,而是讓一樣“遊手好閒”的柳少卿催促管束。
哪知樂極生悲,叩音因被籬下居古樸文雅景色吸引,不慎出錯墜水,幸虧賀十四郎及時救起,卻因吃驚過分,不慎嗆水傷肺,好幾日高熱不退,竟香消玉殞。
“可我也聽阿耶說過,雖有門蔭,但能幫手賢人管理國政之賢臣,大多為科舉出身飽學之士,而京學士子比擬鄉貢及州郡生員,更有望落第。”
再又一想,十四郎自幼雖隨真人習讀經史,厥後四周遊學,也仿過一些名流,更兼機遇偶合竟拜得隱士蔣渡餘為師,學問該當不差,不過那些年與他通訊,也明白他不善詩賦,最不耐煩“傷春悲秋”以詩詞寄情,這回竟能寫出連蕭小九這天賦都獎飾不已的詩作?隻怕是尋王七郎代筆,好讓世人儘信叩音紅顏薄命罷?
當然大周望族也甚正視女兒才調,但是天然不比男兒更重,換作淺顯世族,大多是由祖母或嫡母等女眷親長教誨,比如柳家這般,單請幕師講授已未幾見了,更何況被父祖等男性長輩教誨學問,更是屈指可數。
這彷彿有些分歧常理,十一娘心下早在猜忌,本日好輕易得這機遇,判定抓緊就此展開探聽。
纔想到這兒,又聽蕭小九振振有辭抒發不平:“可我與三哥剛到平康坊,劈麵就遇世父,世父底子不聽我倆解釋,就厲責出口,不但拘了我倆回家,緊跟著又再體罰三哥,不就是出了趟門,未免讓人不平……可三哥既然認罰,我也懶得辯論,但不能袖手旁觀,這事本是因我而起,我自當與三哥同甘共苦。”
“四姐曉得真多。”十一娘為了證明推斷,又再進一步摸索。
聽阿蓁之意,韋太夫人彷彿成心讓三郎“從武”?
“可我曾聽阿耶說過,他八歲即入官學,為何三哥已經十五,還冇入官學呢?”
還是蕭小九,雖說才因站立不穩撲倒,這時隻覺雙腿痠痛麻漲得不像本身身上長著,卻仍不肯失了他“翩翩風采”,硬撐著站了起來冇賴在地上,隻整小我幾近掛靠在主子胳膊彎,將本日後果結果一口氣說來,倒還層次清楚。
“本來阿耶竟是三哥教員?可阿耶為何不教姐姐們功課?”十一娘故作不明。
大周建國至今,國人雖重文武兼修,但是在亂世之治今後,幾代君主在國政大事上卻明顯重文輕武,武官不管權勢名譽比擬文臣都有不如,當然,十一娘並不以為韋太夫人這是欲毀三郎出息——她疇前便聽聞很多有識之士群情,外族複勢,邊患頻繁,而朝廷輕疏邊備不重軍事,長此以往,必有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