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大民國_第 530 追獵者和大眾拖拉機公司 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和之前常瑞青、希特勒和富勒在貝爾維尤宮商討的環境有所分歧,大英帝國最後竟然挑選了光亮正大的插手這份條約,而不是鬼鬼祟祟地躲在幕後把持。看來英蘇之間的奧妙構和必然是告吹了!不過英國在條約中所承擔的任務同中德兩國還是有所分歧,並冇有參與打擊蘇聯的任務,隻要中德兩國供應後勤和技術上的援助便能夠了。至於毀滅蘇聯以後如何朋分戰利品的題目,在這份《反第三國際和談》上卻冇有提及。看來倫敦方麵並不真的信賴中德兩國有才氣毀滅蘇聯這個龐然大物。

早在1923年6月,常瑞青的第一次訪德之行結束後不久,包含戴姆勒-奔馳(1924年底由戴姆勒公司和奔馳公司歸併,比汗青上提早了一年多)、MAN公司、克虜伯鋼鐵結合公司、萊茵金屬公司、巴伐利亞機器製造廠、施耐德公司、雷諾公司、菲亞特公司、斯柯達公司在內的歐洲大型產業企業就接到了法德中意四國兵器采購部分結合收回的告訴,要求他們設想一款戰役全重不超越18噸,正麵裝甲超越60mm,車高不超越2.2米,可在車身正麵直接設備一門75mm口徑,48倍彈徑加農炮的無炮塔坦克。因為是法德中意四國共同收回的告訴,以是接到告訴的統統歐洲機器製造和軍器公司都曉得此中的分量,誰也不肯意讓這麼一筆超等大單從本身的手指縫中滑走,以是紛繁卯足了勁兒,預備大乾一場了。

常瑞青和德國裝甲兵總監克馬斯.霍夫曼並排坐在看台的第一排,身邊圍著蔣百裡、潘文釗等人,另有另一個時空的德國裝甲兵之父,眼下的德國國防戎服甲兵參謀長古德裡安上校,以及一些侍從職員。瞥見不遠處的跑道上停著的一長溜冇有安裝火炮,彷彿個大號鐵皮箱子一樣的坦克樣車,常瑞青忍不住就感慨起來了。

1925年3月17日,這一天必定也要和三年前的阿誰3月17日一起名留青史了。三年前的這一天,就是德國三月**發作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德國分裂和蘇聯西進完整砸碎了這個天下的凡爾賽體係,也讓烽火重臨歐洲。以後,歐洲的一係列變局通過法德中意四國條約的締結,又傳導到了亞洲,將本來就不堅固的中日蘇三國不戰條約砸了個稀爛。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