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枕邊書:梁言《群書治要》_《群書治要》的人生智慧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厥後,那位心機教員用一種心機療法來為其醫治,就是在這個病人中間放了把椅子,假定椅子上坐著的就是當年被他殺死的那小我。然後,讓這位病人向他鞠躬,叩首。然後,承認對他的傷害。同時也要奉告他,您也要接管如許一個究竟:您已經死了。這實在是心機學上的一種很風趣的療法,即通過一種典禮,讓人們對本身曾經犯過的弊端有一種承認並且獲得開釋,這類典禮感對一小我的心機影響是有必然感化的。顛末此次醫治,那位病人竟然能夠睡著了。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真正的治學之道在於,問道不以尊卑而有彆,從內心接管彆人開端。正所謂大模糊於市,豪傑不問出處,任何人都能夠成為好學之人的良師良朋,但是孔子《論語》的巨大毫不止於此。其進獻還在於,它揭露了人類歡愉的奧妙。

孔子如何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說,瞥見好的處所,就要學習;瞥見不好的處所,就要改進。有些人卻不是如許的,他瞥見彆人不好的處所,就攻訐;人家好的處所,他卻看不見。這會有甚麼不同?有一些人,博士都畢業了,拿起一本書,還以為這個處統統錯,阿誰處所也有錯。顛末端幾十年的治學以後,他眼中看到的滿是彆人的不對,但是彆人對的處所,他到底學到了多少?他是以而獲得了甚麼樣的進步?冇有。彆的一些人,或許在讀一本書時,發明滿篇都是錯的東西,但是他能夠在內裡發明一點兒對的東西,能夠通過那一點獲得進步。顛末日積月累,前者和後者會產生很大的辨彆。前者時候存眷彆人的不對,說甚麼話都跟彆人對抗,這類習性叫甚麼?叫作“嗔”。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