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現在不讓貼灶君神像,但偷偷的祭拜一下灶君還是能夠的。這天一大早杜爺爺帶著趕返來的杜爹,小叔和兩個哥哥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用飴糖和麪做成的糖瓜,然後將竹篾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燒掉。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白叟家甜甜嘴,使灶神上天後說些蜜語甘言,但願灶王爺能“上天言功德,下界保安然”。
杜媽和二嬸上菜的時候,杜奶奶指著這些飯菜,嘴裡說著吉利話。主菜有,紅燒鯉魚,是指年年不足;小公雞燉蘑菇,是大吉大利;糯米肉丸子,是團團聚圓;魚頭豆腐湯,是鴻運當頭;炒年糕,是步步高昇;另有一個麅子肉火鍋,則是日子紅紅火火,在配上一個乾豆角炒臘肉,主食是明白饅頭。在二十一世紀估計家家戶戶的年夜飯都有十幾二十幾道菜,這六菜一湯能夠顯得有些寒酸,但芽兒曉得,這是這個家庭能拿出來的最好飯菜了。
一頓團聚飯,吃了將近3個小時。幾個男孩子撐得坐不下椅子,趟在爺爺奶奶床上揉肚子。接下來就是孩子們最期盼的時候了,要發壓歲錢了。哥哥堂哥們用眼神交換,齊齊的走到大人麵前一起喊道“爺爺,奶奶,爹,娘,大爺(叔叔),大娘(嬸嬸),小叔,新年好”,說著另有模有樣的行了個大禮。看的幾個長輩笑得合不攏嘴,紛繁從兜裡取出用紅紙包好的壓歲錢。加上小叔叔給的,一人得了七個。
杜媽和杜奶奶兩個是不能插手祭灶的,兩人隻好賣力包餃子,這裡有小年夜吃餃子的風俗,取意“送行餃子頂風麵”。一年到頭也就過年的時候能吃頓餃子,明天的餃子是白菜豬肉餡的,餡大皮薄,香噴噴,哥哥們連著吃了兩大碗,芽兒也吃了四個,最後還是杜媽怕她早晨吃多了積了食才作罷。
飯桌擺在兩個白叟的屋裡,先請兩位長輩上座,然後是杜爹,二叔,小叔他們,再然後是哥哥堂哥們,杜媽和二嬸坐在最動手。一家人大大小小12口,把大圓飯桌圍的滿滿的。看著飯桌上熱騰騰香噴噴的年夜飯,幾個男孩子早就按耐不住。不過杜爺爺不發話,誰也不敢第一個伸筷子,都急的抓耳撓腮的。小叔叔給統統大人都斟上酒,喝了第一杯團聚酒後,杜爺爺才第一個伸筷子,看到爺爺夾起第一口菜,幾個男孩子終究束縛了,筷子緩慢地往本身喜好的菜盤子裡伸,看著孩子們吃得苦澀,大人們也很歡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