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俗謂之天池白水矣。《地理誌》曰:出隴西羌道。東南流逕宕昌城東,西北雲天池五百餘裡。
涔水
羌水又東南,逕宕昌婆川城東而東南注。昔薑維之寇隴右也,聞鐘會入漢中,引還,知雍州刺史諸葛緒屯橋頭,從孔函穀將出北道。緒邀之此路,維更從北道渡橋頭,入劍閣,緒追之不及。羌水又東南,陽部水注之。水發東北陽部溪,西南逕安民戍,又西南注羌水,又東南逕武階城西南,又東南逕葭蘆城西,羊湯水入焉。水出西北陰平北界湯溪,東南逕北部城北,又東南逕五部城南,東南右合妾水傍西南出,即水源所發也。羌水又逕葭蘆城南,又逕餘城南,又東南左會五部水。水有二源,出南北五部溪,西南流合為一水,屈而東南注羌水。羌水又東南流至橋頭,合白水,東南去白水縣故城九十裡。
沮水出汶陽郡沮陽縣西北景山,即荊山首也,岑嶺霞舉,峻竦層雲。《山海經》雲:金玉是出,亦沮水之所導。故《淮南子》曰:沮出荊山。高誘雲:荊山在左馮翊懷德縣,蓋以洛水有漆沮之名故也。斯謬證耳。杜預雲:水出新城郡之西南發阿山,蓋山異名也。
漳水又南逕當陽縣,又南逕麥城東,王仲宣登其東南隅,臨漳水而賦之曰:夾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長洲是也。漳水又南,洈水注之。《山海經》曰:洈水出東北宜諸之山,南流注於漳水。
南至小廣魏,與梓潼水合。
小廣魏即廣漢縣也,王莽改名曰廣信也。
又東南過枝江縣,東南入於江。
應劭《十三州記》曰:江彆入沔為夏水,原夫夏之為名,始於分江,冬竭夏流,故納厥稱,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當其決入之所,謂之<;月者>;口焉。
施水又東,分為二水,枝水北出焉,下注陽淵。施水又東逕湖口戍,東注巢湖,謂之施口也。
夏水
涪水出廣魏涪縣西北。
涔水出漢中南鄭縣東南旱山,北至安陽縣,南入於沔。
東過華容縣南。
羌水出羌中參狼穀。
又南至枝江縣北烏扶邑,入於沮。
沮水東南流,逕沮陽縣東南。
縣故容城矣。《春秋·魯定公四年》,許遷於容城是也。北臨中夏水,自縣東北,逕成都郡故城南。晉永嘉中,西蜀阻亂,割華容諸城為成都王穎國。夏水又逕交趾太守胡寵墓北。漢太傅廣身陪陵,而此墓側有《廣碑》,故世謂廣塚,非也。其白話是蔡伯喈之辭。曆範西戎墓南。王隱《晉書隧道記》曰:陶朱塚在華容縣,樹碑雲是越之範蠡。《晉太康地記》盛弘之《荊州記》、劉澄之《記》,並言在縣之西南。郭仲產言在縣東十裡,檢其碑題雲:故西戎令範君之墓。碑文缺落,不詳其人,稱蠡是其先也。碑是永嘉二年立。觀其所述,最為究悉,以親逕其地,故違眾說,從而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