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73章 沔水下(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公私引裂,水流遂斷,故瀆尚存。比水又南逕會口,與堵水枝津合。比水又南與澧水會。澧水源出於桐柏山,與淮同源,而彆流西注,故亦謂水為派水。澧水西北流,逕平氏縣故城東北,王莽改名其縣曰平善。城內有《南陽都鄉正衛彈勸碑》。

又東過穀邑南,東入於沔。

粉水導源東流,逕上粉縣,取此水以漬粉,則皓耀鮮潔,有異眾流,故縣水皆取名焉。

水出六安國安風縣窮穀。《春秋左傳》楚救灊,司馬沈尹戍與吳師遇於窮者也。

又東至新野縣西,東入於淯。

比水於岡南,西南流,戍在岡上。比水又西南,與南長阪門二水合。其水東北出湖陽東隆山。山之西側有《漢日南太守胡著碑》。子珍,騎都尉,尚湖陽長公主,即光武之伯姊也。廟堂皆以青石為階陛。廟北有石堂。珍之玄孫桂陽太守瑒,以延熹四年遭母憂,於墓次立石祠,勒銘於梁,石字傾頹,而梁字無毀。盛弘之覺得樊重之母畏雷室,蓋傳疑之謬也。隆山南有一小山,山阪有兩石虎相對夾隧道,雖處蠻荒,全無破毀,作製甚工,信為妙矣。世人因謂之為石虎山。其水西南流,逕湖陽縣故城南。《地理誌》曰:故蓼國也。《竹書編年》曰:楚共王會宋平公於湖陽者矣。東城中有二碑,似是《樊重碑》,悉載故吏人名。司馬彪曰:仲山甫封於樊,因氏國焉。爰自宅陽,徙居湖陽,能治田,殖至三百頃,廣起廬舍,高樓連閣,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家畜放牧,魚蠃梨果,檀棘桑麻,閉門成市。兵弩東西,貲至百萬。其興工造作,為無窮之功,巧不成言,富擬封君。世祖之少,數歸舅家,及之長安受業,齎送乃至。世祖即位,追爵敬侯。詔湖陽為重立廟,置吏奉祠。巡祠章陵,常至重墓。其水四周城溉,城之東南,有《若令樊萌、中常侍樊安碑》。城南稀有碑無字。又有石廟數間,依於暮側,棟宇崩毀,惟石壁罷了,亦不知誰之胄族矣。其水南入大湖,湖陽之名縣,藉茲而納稱也。湖水西南流,又與湖陽諸陂散水合,謂之板橋水,又西南與醴渠合,又有趙渠注之。二水上承派水,南逕新都縣故城東,兩瀆雙引,南合板橋水。板橋水又西南與南長水會。水上承唐子襄鄉諸陂散流也。唐子陂在唐子山西南,有唐子亭。漢光武改過野屠唐子鄉,殺湖陽尉因而地。陂水清深,光武後覺得神淵。

淮水又東,油水注之。水出縣西南油溪,東北流逕平春縣故城南。漢章帝建初四年,封子全為王國。油水又東曲,岸北有一土穴,徑尺,泉流下注,沿波三丈,入於油水,亂流南屈,又東北注於淮。淮水又東北逕城陽縣故城南,漢高帝十二年,封定侯奚意為侯國,王莽之新利也。魏城陽郡治。淮水又東北與大木水合,水西出大木山,山即晉車騎將軍祖逖自陳留將家出亡所居也。其水東逕城陽縣北,而東入於淮。淮水又東北流,右會湖水,傍川西南出,窮溪得其源也。淮水又東逕安陽縣故城南,江國也,嬴姓矣。今其地有江亭。《春秋·文公四年》,楚人滅江,秦伯降服出次,曰:聯盟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漢乃縣之。文帝八年,封淮南厲王子劉勃為侯國,王莽之均夏也。淮水又東,得溮口水源,南出大潰山,東北流翼帶三川,亂�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