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68章 沔水上(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下有女郎廟及搗衣石,言張魯女也。有小水北流入漢,謂之女郎水。漢水又東合褒水,水西北出衛嶺山,東南逕大石門,曆故棧道下穀,俗謂千梁無柱也。諸葛亮《與兄瑾書》雲:前趙子龍退兵,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穀一百餘裡,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於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成強也。

《山海經》所謂漢出鮒嵎山也。東北流得獻水口。庾仲雍雲:是水南相稱城,合西漢水。漢水又東北,合沮口,同為漢水之源也。故如淳曰:此方人謂漢水為沔水。孔安國曰:漾水東流為沔,蓋與沔合也。至漢中為漢水,是相互通稱矣。沔水又東逕白馬戍南,濜水入焉。水北發武都氐中,南逕張魯城東。魯,沛國張陵孫。曾學道於蜀鶴鳴山,傳業衡,衡傳於魯。魯至,行寬惠,百姓親附,供道之費,米限五鬥,故世號五鬥米道。初平中,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絕穀道,用遠城治,因即崤嶺,週迴五裡,東臨浚穀,杳然百尋。西北二麵,連峰接崖,莫究其極。從南為盤道,登陟二裡有餘。濜水又南逕張魯治東水西山上,有張天師堂,於今民事之。庾仲雍謂山為白馬塞,堂為張魯治東對白馬城,一名陽平關。濜水南流入沔,謂之濜口。其城西帶濜水,南麵沔川城側二水之交,故亦曰濜口城矣。沔水又東逕武侯壘南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

東過南鄭縣南,縣故褒之附庸也。周顯王之世,蜀有褒漢之地。至六國,楚人兼之。懷王衰弱,秦略取焉。周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漢中郡,因水名也。耆舊傳雲: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為稱。即漢中郡治也。漢高祖入秦,項羽封為漢王。蕭何曰:天漢,雋譽也。遂都南鄭。大城週四十二裡,城內有小城,南憑北結,環雉金墉漆井,皆漢所構築也。地沃川險,魏武方之雞肋,曰:釋騏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求?遂留杜子緒鎮南鄭而還。晉鹹康中,梁州刺史司馬勳,斷小城東麵三分之一,覺得梁州漢中郡南鄭縣治也。自宋、齊、魏鹹相仍焉。水南即漢陰城也,相承言呂後所居也。有廉水出巴嶺山,北流逕廉川,故水得其名矣。廉水又北注漢水。漢水右合池水,水出旱山。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蓋社主之流,百姓四時禱告焉。俗謂之獠子水,夾溉諸田,散流左注漢水。漢水又東,得長柳渡,長柳,村名也。漢太尉李固墓,碑銘尚存,筆墨剝落,不成複識。漢水又東逕胡城南。義熙十三年,城上有密雲細雨,五色昭章,人相與謂之慶雲,休符當出,曉而雲霽,乃覺城崩半許淪水,出銅鐘十二枚。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