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64章 泗水 沂水 洙水(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有治水注之,水出泰山南武陽縣之冠石山。《地理誌》曰:冠石山,治水所出。應劭《地理民風記》曰:武水出焉。蓋水異名也。東流逕蒙山下,有祠。治水又東南逕顓臾城北。《郡國誌》曰:縣有顓臾城,季氏將伐之。孔子曰:昔者先王覺得東蒙主,社稷之臣也。何故伐為?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便,近於費者也,治水又東南流,逕費縣故城南。《地理誌》東海之屬縣也,為魯季孫之邑。

沂水又南與蒙山川合,水出蒙山之陰,東流逕陽都縣南,東注沂水。

郯故國也,少昊以後。《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魯,公與之宴。昭子━━叔孫婼,問曰:少昊鳥名官,何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黃帝、炎帝以雲、火紀官,太皞以龍紀。少皞瑞鳳鳥,統曆鳥官之司,議政斯在。孔子從而學焉,既而告人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者也。《竹書編年》晉烈公四年,越子朱句滅郯,以郯子鴣歸。縣故舊魯也,東海郡治。秦始皇覺得郯郡,漢高帝二年,更從今名,即王莽之沂平者也。

小沂水出黃孤山,西南流逕其城北,西南注於沂。沂水又南與閭山川合,水出閭山,東南流,右佩二水,總歸於沂。

沂水又左合溫水,水上承溫泉陂,而西南入於沂水者也。

洙水又西南流於卞城西,西南入泗水亂流。西南至魯縣東北,又分為二水。

《春秋左傳》曰:昭公十三年,秋,晉侯會吳子於良,吳子辭水道不成以行,晉乃還,是也,《地理誌》曰良城,王莽改名承翰矣。

《地理誌》曰:臨樂山,洙水所出,西北至蓋,入泗水,或作池字,蓋字誤也。洙水自山西北逕蓋縣,漢景帝中五年,封後兄王信為侯國。又西逕泰山東平陽縣。《春秋·宣公八年》,冬,城平陽。杜預曰:今泰山平陽縣,是也,河東有平陽,故此加東矣。晉武帝元康九年改成新泰縣也。

《春秋·哀公三年?經》書季孫斯、叔孫州仇帥師城啟陽者,是也。縣故琅邪郡治也。

子路將墮之。公山弗擾師襲魯,弗克。後季氏為陽虎所執,弗擾以費畔,便是邑也。漢高帝六年,封陳賀為侯國。王莽改名之曰順服也。許慎《說文》雲:沂水出東海費縣東,西入泗,從水,斤聲。呂忱《字林》亦言是矣。斯水東南所注者沂水,在西,不得言東南趣也,皆為謬矣。故世俗謂此水為小沂水。治水又東南逕祊城南。《春秋·隱公八年》,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使宛歸泰山之祊而易許田。杜預《釋地》曰:祊,鄭祀泰山之邑,在琅邪費縣東南。治水又東南流注於沂。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