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誌》曰:臨樂山,洙水所出,西北至蓋,入泗水,或作池字,蓋字誤也。洙水自山西北逕蓋縣,漢景帝中五年,封後兄王信為侯國。又西逕泰山東平陽縣。《春秋·宣公八年》,冬,城平陽。杜預曰:今泰山平陽縣,是也,河東有平陽,故此加東矣。晉武帝元康九年改成新泰縣也。
鄭玄雲:出沂山,亦或雲臨樂山。水有二源,南源所導,世謂之柞泉,北水所發,俗謂之魚窮泉,俱東南流,分解一川。右會洛預水,水出洛預山,東北流注之。沂水東南流,左合桑預水,水北出桑預山,東流注於沂水。沂水又東南,螳螂水入焉,水出魯山,東南流,右注沂水。
人有認其黍者,舍之而去。其水又東北流,注於桑泉水,又東南入沂。沂水又南逕陽都縣故城東,縣故陽國也。齊聯盟,齊利其地而遷之者也。漢高帝六年,封將軍丁複為侯國。
沂水南逕中丘城西。《春秋·隱公七年》,夏,城中邱。《左傳》曰:書不時也。
子路將墮之。公山弗擾師襲魯,弗克。後季氏為陽虎所執,弗擾以費畔,便是邑也。漢高帝六年,封陳賀為侯國。王莽改名之曰順服也。許慎《說文》雲:沂水出東海費縣東,西入泗,從水,斤聲。呂忱《字林》亦言是矣。斯水東南所注者沂水,在西,不得言東南趣也,皆為謬矣。故世俗謂此水為小沂水。治水又東南逕祊城南。《春秋·隱公八年》,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使宛歸泰山之祊而易許田。杜預《釋地》曰:祊,鄭祀泰山之邑,在琅邪費縣東南。治水又東南流注於沂。
沂水南逕東安縣故城東,而南應時密水,水出時密山,春秋時莒地。《左傳》:莒人歸共仲於魯及密而死,是也。密水東流。逕東安城南。漢封魯孝王子強為東安侯。密水又東南流入沂。
又南,洸水注之。呂忱曰:洸水出東平,上承汶水於剛縣西,闡亭東。《爾雅》曰:汶彆為闡,其由洛之有波矣。洸水西南流,逕盛鄉城西。京相璠曰:剛縣西南有盛鄉城者也。又南逕泰山寧陽縣故城西。漢武帝元朔三年,封魯共王子劉恬為侯國。王莽改之曰寧順也。又南,洙水枝津注之。水首受洙,西南流逕瑕邱城北,又西逕寧陽城南,又西南入於洸水。洸水又西南,逕泰山郡乘丘縣故城東。趙肅侯二十年,韓將舉與齊、魏戰於乘丘,即此縣也。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將夜為侯國也。洸水又東南流,注於洙水,又南至主平縣南入於泗水。西有茅鄉城,東去高平三十裡。京相璠曰:今高平縣西三十裡有故茅鄉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