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水又東南流,逕上郭亭南,東南注洧。洧水又東,襄荷水注之。水出北山子節溪,亦謂之子節水,東南流注於洧。洧水又東會會瀝滴泉,水出深溪之側,泉流丈餘,懸水散注。故世士以滴瀝稱,南流入洧水也。
京相璠曰:負黍在潁川陽城縣西南二十七裡。世謂之黃城也。亦或謂是水為氵隱水,東與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溪,東合潁水,故作者互舉二山,言水所發也。
又東南過潁陽縣西,又東南過潁陰縣西南。
潁水又東逕氵隱陽城南,《竹書編年》曰:孫何取氵隱陽,氵隱強城在東北,潁水不得逕其北也。潁水又東南,潩水入焉,非洧水也。
潁水又東南逕澤城北,即古城皋亭矣。《春秋經》書:公及諸侯盟於皋鼬者也。皋、澤字類似,名與字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