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於渭。蓋自北而南矣。《開山圖》曰:麗山西北有溫池,溫池西南八十裡,岐川在杜陵北。長安西有渠,謂之漆渠。潘嶽《關中記》曰:關中有涇、渭、灞、滻、酆、鄗、漆、沮之水。
後之吳山,莫知所去矣。
沮循鄭渠,東逕當道城南。城在頻陽縣故城南,頻陽宮也,秦厲公置。城北有頻山,山有漢武帝殿,以石架之。縣在山南,故曰頻陽也。應劭曰:縣在頻水之陽。
鄭渠故瀆又東,逕<山截>嶭山南,池陽縣故城北,又東絕淨水,又東逕北原下,濁水注焉。自濁水以上,今無水。濁水上承雲陽縣東大黑泉,東南流,謂之濁穀水。
《尚書·禹貢》、太史公《禹本紀》雲:導渭水東北至涇,又東過漆沮入於河。《地理誌》曰:沮出直路縣西,東入洛。孔安國曰:漆、沮,一水名,亦曰洛水也,出馮是符《禹貢》、《本紀》之說今水自直路縣東南逕燋石山,東南流,曆檀台川,俗謂之檀台水。屈而夾山西流,又西南逕宜君川,世又謂之宜君水。
滻水出京兆藍田穀,北入於灞。
沮水
穀水又東,注鴻池陂。《百官誌》曰:鴻池,池名也,在洛陽東二十裡。丞一人,二百石。池東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塘,池中又有東西橫塘,水溜逕通。故李尤《鴻池陂銘》曰:鴻澤之陂,聖王所規,開源東注,出自城池也。
言古隸之書,起於秦朝,而篆字文繁,無會劇務,故用隸人之省,謂之隸書。或雲,即程邈於雲陽增損者,是言隸者篆捷也。孫暢之嘗見青州刺史傅宏仁說臨淄人發古塚,得銅棺,前和外隱起為隸字,言齊太公六世孫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餘同今書。證知隸自出古,非始於秦。魏初,傳古文出邯鄲淳,石經古文,轉失淳法。樹之於堂西,石長八尺,廣四尺,列石於其下。碑石四十八枚,廣三十丈。魏明帝又刊《典論》六碑附於其次。陸機言:《太學讚》彆一碑,在講堂西。以下石龜,碑載蔡邕、韓說、堂谿典等名。《太學弟子讚》複一碑,在外門中。今二碑並無。石經東有一碑,是漢順帝陽嘉元年立。碑文雲:建武二十七年造太學,年積破壞。永建六年玄月,聖旨修太學。刻石記年,用作工徒十一萬二千人,陽嘉元年八月作畢。碑南麵刻頌,表裡鏤字,猶存不破。漢石經北,有《晉辟雝施禮碑》,是太初二年立,其碑中折。但世代分歧,物不斷故,石經淪缺,存半毀幾;駕言永久,諒用憮焉。考古有三雝之文,今靈台、太學,並無辟雝處。晉永嘉中,王彌、劉曜入洛,焚燬二學,尚彷彿前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