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3章 河水二(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漢書·西域傳》曰:於闐以西,水皆西流,注於西海。又西逕四大塔北。釋法顯所謂糺屍羅國,漢言截頭也。佛為菩薩時以頭施人,故因名國。國東有投身飼餓虎處,皆起塔。又西逕犍陀衛國北,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邑。佛為菩薩時,亦於此國以眼施人,其處亦起大塔。又有弗樓沙國。天帝釋變成牧牛小兒,聚土為佛塔,法王因此成大塔,所謂四大塔也。《法顯傳》曰:國有佛缽,月氏王大發兵眾,來伐此國,欲持缽去,置缽象上,象不能進,更作四輪車載缽,八象共牽,複不進,王知缽緣未至,因而起塔,留缽扶養,缽容二鬥,正色而黑多,四際清楚,厚可二分,甚光芒。貧人以少花投中便滿,富人以多花扶養,正複百千萬斛,終亦不滿。佛圖調曰:佛缽,青玉也,受三鬥許,彼國寶之。扶養時,願整天香花不滿,則如言。願一把滿,則亦便如言。又按道人竺法維所說:佛缽在大月支國,起寶塔,高三十丈,七層,缽處第二層,金絡絡鎖縣缽,缽是青石。

《山海經》曰: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出於崑崙之東北隅,實惟河源者也。二源俱道,西源東流分為二水,左水西南流,出於焉耆之西,逕流焉耆之野,屈而東南流,注於敦薨之渚。右水東南流,又分為二,擺佈焉耆之國,城居四水當中,在河水之洲,治員渠城,西去烏壘四百裡,南會兩水,同注敦薨之浦。東源東南流,分為二水,澗瀾雙引,洪湍濬發,俱東南流,逕出焉耆之東,導於危須國西。國治危須城,西去焉耆百裡。又東南流,注於敦薨之數。

龍城故薑賴之虛,胡之大國也。蒲昌海溢,燙覆其國,城基尚存而至大,晨發西門,暮達東門。澮其崖岸,餘溜風吹,稍鹹龍形,西麵向海,因名龍城。地廣千裡,皆為鹽而剛堅也。行人所逕,畜產皆布氈臥之。掘發其下,有大鹽,方如巨枕,以次相累,類霧起雲浮,寡見星日,少禽,多鬼怪。西接鄯善,東連三沙,為海之北隘矣。故蒲昌亦有鹽澤之稱也。《山海經》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之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者也。東去玉門陽關一千三百裡,廣袤三百裡。其水澄渟,冬夏不減。此中洄湍電轉,為隱淪之脈,當其澴流之上,飛禽奮翮於霄中者,無不墜於淵波矣。即河水之所潛而出於積石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