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37章 洛水(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是二水東入令媛渠,故瀆存焉。

又東北出散關南。

又東過洛陽縣南,伊水從西來注之。

《周書》稱周公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於中土,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覺得天下之大湊。《孝經援神契》曰: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竹書編年》:晉定公二十年,洛絕於周。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川大出。南有甘洛城,《郡國誌》所謂甘城也。《地記》曰:洛水東北過五零陪尾北,與澗瀍合。

《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晉合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故亦曰成周也。司馬遷自序雲:太史公留滯周南。摯仲治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陽。漢高祖始欲都之,感婁敬之言,不日而駕行矣。屬光武複興,宸居洛邑,逮於魏、晉,鹹兩宅焉。故《魏略》曰:漢火行忌水,故去其水而加佳。魏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除佳加水。《長沙耆舊傳》雲:祝良,字召卿,為洛陽令,歲時久旱,天子祈雨不得。良乃曝身階庭,告誠引罪,自晨至中午,紫雲遝起,甘霖登降。報酬歌曰:天久不雨,烝人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到,滂湃雨下。縣則司州及河南尹治,司隸,周官也。漢武帝使領徒隸,董督京畿,後代因名司州焉。《地記》曰:洛水東入於中提山間,東流會於伊,是也。昔黃帝之時,天大霧三日,帝遊洛水之上,見大魚,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今《河圖?視萌》篇是也。昔王子晉好吹鳳笙,招延羽士,與浮邱同遊伊洛之浦,含始又受玉雞之瑞於此水,亦浴神宓妃之地點也。洛水又東,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北逕合水塢,而東北流,注於公路澗,但世俗音訛,號之曰光祿澗,非也。上有袁術固,四周絕澗,迢遞百仞,廣四五裡,有一水,淵而不流,故溪澗即其名也。合水北與劉水合,水出半石東山,西北流,逕劉聚,三麵對澗,在緱氏西南。周畿內,劉子國,故謂之劉澗。其水西北流,注於合水,合水又北流,注於洛水也。

又東南流入於洛。洛水又東,逕宜陽縣故城南。秦武王以甘茂為左丞相,曰:寡人慾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朽矣!茂請約魏以攻韓,斬首六萬,遂拔宜陽城。故韓地也,後乃縣之。漢哀帝封息夫躬為侯國。城之西門,赤眉樊崇與盆子及大將軍等,奉璽綬劍璧處,世祖不即見。明日,陳兵於洛水,見盆子等,謂盆子丞相徐宣曰:不悔乎?宣曰:不悔。上歎曰:卿庸中皦皦。鐵中錚錚也。洛水又東,與厭染之水合,水出縣北傅山大陂。山無草木,其水自陂北流,屈而東南注,世謂之五延水。又東南流,逕宜陽縣故城東,東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南,黃中澗水出北阜,二源奇發,總成一川,東流注於洛。洛水又東,祿泉水注之,其水北出近溪。洛水又東,共水入焉。水北出長石之山,山無草木,其西有穀焉,厥名共穀,共水出焉。南流得尹溪口,水出西北尹穀,東南注之。共水又西南,與左澗水會,水東出近川,西流注於共水。共水又南,與李穀水合,水出西北李溪,東南注蓁水。蓁水發源蓁穀,西南流,與李穀水合,而西南流,入共水。共水世謂之石頭泉,而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黑澗水南出�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