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北出屍山,南流入洛。洛水又東得乳水,水彆出良餘山,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會於龍餘之水。水出蠱尾之山,東南流入洛。洛水又東,至陽虛山,合玄扈之水。《山海經》曰:洛水東北流,注於玄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蹄之山,乃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與讙舉為九山之次焉。故《山海經》曰:此二山者,洛間也。是知玄扈之水,出於玄扈之山,蓋山川兼受其目矣。其水逕於陽虛之下。《山海經》又曰:陽虛之山,臨於玄扈之水。是為洛汭也。
戴延之《西征記》謂之八關澤,即《經》所謂散關。鄣自南山,橫洛水,北屬於河,皆關塞也,即楊仆家僮所築矣。惠水出白石山之陽,東南流,與瞻水合,水東出婁涿之山,而南流,入惠水。惠水又東南,謝水北出瞻諸之山。東南流,又有交觸之水,北出廆山,南流俱合惠水。惠水又南流逕關城北,二十裡者也。其城西梗阻垣,東枕惠水。靈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將五營士屯都亭,置函穀、廣城、伊闕、大穀、轘轅、旋門、小平津、孟津等八關,都尉官治此,函穀為之首,在八關之限,故世人總其統目,有八關之名矣。其水又南流,入於洛水。《山海經》曰:白石之山,惠水出其陽,而南流注於洛。謂是水也。
又東北過河南縣南。
又東過陽市邑南,又東北,過於父邑之南。
東北流注於洛。洛水又東,逕熊耳山北。《禹貢》所謂導洛自熊耳。《博物誌》曰:洛出熊耳,蓋開其源者是也。
又東北過宜陽縣南。
《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晉合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故亦曰成周也。司馬遷自序雲:太史公留滯周南。摯仲治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陽。漢高祖始欲都之,感婁敬之言,不日而駕行矣。屬光武複興,宸居洛邑,逮於魏、晉,鹹兩宅焉。故《魏略》曰:漢火行忌水,故去其水而加佳。魏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除佳加水。《長沙耆舊傳》雲:祝良,字召卿,為洛陽令,歲時久旱,天子祈雨不得。良乃曝身階庭,告誠引罪,自晨至中午,紫雲遝起,甘霖登降。報酬歌曰:天久不雨,烝人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到,滂湃雨下。縣則司州及河南尹治,司隸,周官也。漢武帝使領徒隸,董督京畿,後代因名司州焉。《地記》曰:洛水東入於中提山間,東流會於伊,是也。昔黃帝之時,天大霧三日,帝遊洛水之上,見大魚,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今《河圖?視萌》篇是也。昔王子晉好吹鳳笙,招延羽士,與浮邱同遊伊洛之浦,含始又受玉雞之瑞於此水,亦浴神宓妃之地點也。洛水又東,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北逕合水塢,而東北流,注於公路澗,但世俗音訛,號之曰光祿澗,非也。上有袁術固,四周絕澗,迢遞百仞,廣四五裡,有一水,淵而不流,故溪澗即其名也。合水北與劉水合,水出半石東山,西北流,逕劉聚,三麵對澗,在緱氏西南。周畿內,劉子國,故謂之劉澗。其水西北流,注於合水,合水又北流,注於洛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