滱水又東北逕依城北,世謂之依城河。《地說》無依城之名,即古葛城也。
徐水又逕北平縣縣界,有漢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子聖旨,遣冀州處置王球、幽州處置張<阝良>郡縣分境,立石標界,具揭石文也。徐水又東南流,曆石門中,世俗謂之龍門也。其山上合下開,開處高六丈,飛水曆其間,南出,乘崖傾澗,泄注七丈有餘,渀蕩之音,奇為壯猛。觸石成井,水深不測,素波自激,濤襄四陸,瞰之者驚神,臨之者駭魄矣。東南出山,逕其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郎老虎之元子也,其水又東流,漢光武追銅馬五幡於北平,破之順水北,乘勝追北,為其所敗。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騎王豐,因而授馬,退保範陽。
滱水又東,逕中人亭南。《春秋左傳·昭公十三年》,晉荀吳率師侵鮮虔及中人,大獲而歸者也。滱水又東,逕京邱北,世謂之京陵,南對漢中山頃王陵。滱水北對君子岸,岸上有哀王子憲王陵,坎下有根源積水,亦曰泉登陸。
滱水又東,右苞馬溺水,水出上曲陽城東北馬溺山,東北流逕伏亭。《晉書隧道記》曰:望都縣有馬溺關。《中山記》曰:八渡、馬溺,是山曲關鍵之地,二關勢接,疑斯城便是關尉宿治,異目之來,非所詳矣。馬溺水又東流注於滱。
《郡國誌》曰:高陽有葛城,燕以與趙者也。滱水又東北,逕阿陵縣故城東,王莽之阿陸也。建武二年,更封左將軍任光為侯國。滱水東北至長城,注於易水者也。
自河間分屬博陵。漢安帝永初七年,封河間王開子翼為都鄉侯,順帝永建五年更加侯國也。
《地理誌》曰:博水自望都東至高陽,入於河。
漢高帝擊韓王信,自代過曲逆,上其城,望室宇甚多,曰:壯哉!吾行天下,惟洛陽與是耳。詔以封陳平為曲逆侯。王莽改名順平。濡水又東,與蘇水合,水出縣西南近山,東北流,逕堯姑亭南,又東逕其縣入濡。濡水又東,得蒲水口,水出西北蒲陽山,西南流,積水成淵,東西一百步,南北百餘步,深而不測。其水又東南流,水側有古神祠,世謂之為百祠,亦曰蒲上祠,所未詳也。又南逕安陽亭東。《晉書隧道記》曰:蒲陰縣有安陽關,蓋安陽關都尉治。世俗名斯川為安陽壙。蒲水又東南曆壙,逕安陽關下,俗名關睾為唐頭阪。出關北流,又東流,逕夏屋故城,實中險絕。《竹書編年》曰: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還,取夏屋城曲逆者也。其城東側,因阿仍墉,築一城,世謂之孀婦城。賈複從光武追銅馬、五幡於北平所作也。世俗音轉,故有是名矣。其水又東南流,逕蒲陰縣故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