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29章 易水(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滱水又東,逕白土北,南即靖王子康王陵,三墳並列者是矣。滱水又東,逕樂羊城北。《史記》稱魏文侯使樂羊滅中山,蓋其城攻中山所造也,故城得其名。

今考此城之南,又無山以應之,是故前後論者,鹹以《地理誌》之說為失。又即俗說以唐城為望都城者,自北無城以擬之。假複有之,路程紆遠,江山之狀,全乖古證,傳為疏罔。是城西北,豆山西足,有一根源,東北流逕豆山下,合蘇水,亂流轉註,東入滱。是豈唐水乎?所未詳也。又因而城之南如東一十餘裡,有一城,俗謂之高昌縣城,或望都之故城也。故縣目曰望都,縣在唐南。皇甫謐曰:相去五十裡。稽諸城地,猶十五裡,蓋書誤耳。此城之東,有山孤峙,世以山不連陵,名之曰孤山。孤、都聲附近,疑即所謂都山也。《帝王世紀》曰:堯母慶都所居。張晏曰: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望都縣覺得名也。唐亦中山城也,為武公之國,周同姓。厥後桓公不恤國政,周王問太史餘曰:今之諸侯,孰先亡乎?對曰:天生民而令有彆,以是異禽獸也。今中山滛昏康樂,逞欲無度,其先亡矣。後二年果滅。魏文侯以封太子擊也。漢高祖立中山郡,景帝三年為王國,王莽之常山也。魏皇始二年,破中山,立安州,天興三年,改曰定州,治水南盧奴縣之故城。周之衰也,國有赤狄之難,齊桓霸諸侯,疆理邑土,遣管仲攘蠻夷,築城以固之。昔耿伯昭歸世祖於此處也。

滱水之右,盧水注之。水上承城內黑水池。《地理誌》曰:盧水出北平,疑為疏闊,闞駰、應劭之徒,鹹亦言是矣。餘按:盧奴城內西北隅,有水淵而不流,南北一百步,東西百餘步,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或雲,水黑曰盧,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池水東北,際水有漢中山王故宮處,台殿觀榭,皆上國之製。簡王高貴,絢麗有加。始築兩宮,開四門,穿城北累石為竇,通涿唐水流於城中,造魚池、釣台、戲馬之觀。歲久頹毀,遺基尚存,今悉加土為刹利靈圖。池之四周,民居駢比,填遍穢陋,而根源不斷。暨趙石建武七年,遣北中郎將始築小城,鼓起北榭,立宮造殿。後燕因其故宮,定都中山。小城之南,更築隔城,興複宮觀。今府榭猶傳故製。自漢及燕,涿滱水逕石竇,石竇既毀,池道亦絕,水潛流出城,潭積微漲,涓水東北注於滱。滱水又東,逕漢哀王陵北,塚有二墳,故世謂之兩女陵,非也。哀王是靖王之孫,康王之子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