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水又東北流,謂之白溝,逕雍榆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三年》,叔孫豹救晉,次於雍榆者也。淇水又北逕其城東,東北逕同山東,又東北逕帝嚳塚西,世謂之頓邱台,非也。《皇覽》曰:帝嚳塚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中者也。
又東過武德縣南,又東南至滎陽縣北,東入於河。
故《衛詩》雲,根源在左,淇水擺佈。衛女思歸,指覺得喻,淇水擺佈,蓋舉水所入為擺佈也。淇水又南,曆枋堰,舊淇水東南流,逕黎陽縣界南入河。《地理誌》曰:淇水出共,東至黎陽入河。《溝洫誌》曰:遮害亭西一十八裡至淇水口是也。漢建安九年,魏武王於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漕運,故時人號其處為枋頭。是以盧諶《征艱賦》曰:後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者也。自後遂廢,魏熙平中複通之。故渠曆枋城北,東出,今瀆破故堨。其堰悉鐵柱,木石參用。其故瀆南逕枋城西。又南分為二水:一水南注淨水,水流高低,更相通注,河淨水盛,北入故渠,自此始矣。一水東流,逕枋城南,東與菀口合。
《韓詩彆傳》曰:武王伐紂,到邢邱,改名邢邱曰懷。春秋時,赤翟伐晉,圍懷,是也。王莽覺得河內,故河內郡治也。舊三河之地矣。韋昭曰:河南、河東、河內為三河也。縣北有沁陽城,沁水逕其南而東注也。
犍為舍人曰:水異出,風行條約曰肥。今是水異出同歸矣。《博物誌》謂之澳水。
又東過周縣北。
白溝自縣北逕戲陽城東,世謂之羛陽聚。《春秋左傳·昭公九年》,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戲陽,是也。白溝又北,逕高城亭東,洹水從西南來注之。
又北逕白祀山東,曆廣陽裡,逕顓頊塚西,俗謂之殷王陵,非也。《帝王世紀》曰:顓頊葬東郡頓丘城南,廣陽裡大塚者是也。
又東過懷縣之北。
始皇拔魏東地,置東郡。衛元君自濮陽徙野王,即此縣也。漢高帝元年為殷國,二年為河內郡,王莽以後隊。縣曰平野矣。魏懷州刺史治,皇都遷洛,省州,複郡。水北有華嶽廟。廟側有攢柏數百根,對郭臨川,負岡蔭渚,青青彌望,奇可玩也。懷州刺史<擊頁>邱李洪之之所經構也。廟有碑焉,是河內郡功曹山陽荀靈龜以戰役四年造,天安元年立。沁水又東,朱溝枝津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