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水自澤東出,便是始矣。王隱曰:河泆為滎。濟水受焉。故有濟堤矣,為北濟也。濟水又東南逕釐城東。《春秋經》書:公會鄭伯於時來,杜預所謂釐也。
濟瀆又東逕陽武縣故城北。又東絕長城,魏築也。按《竹書編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自亥穀以南,鄭所城矣。《竹書》雲:是梁惠王十五年築也。《郡國誌》曰:長城自卷逕陽武到密者是矣。濟瀆又東,逕酸棗縣之烏巢澤,澤北有故市亭。《晉太康地記》曰:澤在酸棗之東南,昔曹太祖納許攸之策,破袁紹軍處也。濟瀆又東,逕封丘縣北,南燕縣之延鄉也,其在《春秋》為長丘焉。應劭曰:《左傳》,宋敗狄於長丘,獲長狄緣斯,是也。漢高帝封翟旴為侯國。濮水出焉。
漢景帝中六年,封梁孝王子明為濟川王。應昭曰:濟川,今陳留濟陽縣是也。
京相璠曰:今滎陽縣東四十裡,有故釐城也。
又東過定陶縣南。
世謂之都尉城,蓋滎陽典農都尉治,故變垂隴之名矣。
北濟也,自武父城北,闞駰曰:在縣西北,鄭邑也。東逕濟陽縣故城北。圈稱《陳留民風傳》曰:縣故宋地也。《竹書編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濟陽。
濟渠水斷,汳溝惟承此始,故雲汳受旃然矣。亦謂之鴻溝水,蓋因漢、楚分王,指水為斷故也。《郡國誌》曰:滎陽有鴻溝水,是也。蓋因城地而變名,為川流之異目。
又東過冤朐縣南。
又東過濟陽縣北。
斯蓋滎、播、河、濟,來去逕通矣。出河之濟,即暗溝之上源也,濟隧絕焉。故世亦或謂其故道為十字溝,自於岑造八激堤於河陰,水脈徑斷,故瀆難尋。又南會於滎澤,然水既斷,民謂其處為滎澤。《春秋》,衛侯及翟人戰於榮澤,而屠懿公,宏演報命納肝處也。有垂隴城,濟瀆出其北。《春秋·文公二年》,晉士穀盟於垂隴者也。京相璠曰:垂隴,鄭地。今滎陽東二十裡有故隴城,即此是也。
張晏曰:泛水在濟陰界,取其博愛弘大而潤下也。泛水之名,因而乎在矣。河水又東北,逕定陶縣南,又東北,右合黃水枝渠,渠上承黃溝。東北合河,而北注濟瀆也。
北濟也,自滎澤東逕滎陽卷縣之武修亭南,《春秋左傳·成公十年》,鄭子然盟於修澤者也,鄭地矣。杜預曰:卷東有武修亭。濟水又東,逕原武縣故城南,《春秋》之原圃也。《穆天子傳》曰:祭父自圃鄭來謁(天子)。夏庚午,天子飲於洧上,乃遣祭父如圃鄭,是也。王莽之原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