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公水出茲氏縣西羊頭山。東過其縣北。
洞過水出樂平縣西北。其水西流,與南溪水合。水出南山,西北流注洞過水。
縣故秦置也。漢高帝更封沂陽侯嬰為侯國,王莽之茲同也,魏黃初二年,分太原,複置西河郡,晉徙封陳王斌於西河,故縣有西河恭王司馬子盛廟。碑文雲:西河舊處山林,漢末擾攘,百姓失所。魏興,更開疆宇,豆割太原四縣,覺得邦邑。其郡帶山側塞矣。王以鹹寧四年改命爵土,其年十仲春喪國。臣太農閻崇,離石令宗郡等二百三十四人,刊石立碑,以述勳德,碑北廟基尚存也。
晉水出晉陽縣西懸甕山。
文水出大陵縣西山文穀,東到其縣,屈南到平陶縣東北,東入於汾。
洞過水出沾縣北山。
文水出文穀,東徑大陵縣故城西,而南流,有泌水注之。縣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給養,井至幽深,後一朝,水溢高山,東南註文水。
路出北巘,勢多懸絕,來去者鹹援蘿騰崟,尋葛降深,於東則連木乃陟,百梯方降,岩側縻鎖之跡,仍今存焉,故亦曰百梯山也。水自山北流五裡而伏,雲潛通澤渚,所未詳也。西陂即張澤也。西北去蒲阪一十五裡,東西二十裡,南北四五裡,冬夏積水,亦時有盈耗也。
水註文湖,不至汾也。
又南過解縣東,又西南,注於張陽池。
湛水
湛水出河內軹縣西北山。
湛水南逕向城東,而南注。
又西,蒲水南出蒲穀,北流注於洞過水。又西與原過水合,近北,便水源也。
不言解,明不至解可知。《春秋》之文,與《竹書》不殊,今解故城東北二十四裡有故城,在猗氏故城西北,土風名之為郇城。考服虔之說,又與俗符,賢於杜氏單文孤證矣。涑水又西南,逕解縣故城南。《春秋》,晉惠公因秦返國,許以河外五城,內及解梁,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逕瑕城,晉大夫詹嘉之故邑也。
涑水又西,逕猗氏縣故城北。《春秋·文公七年》,晉敗秦於令狐,至於刳首,先蔑奔秦,士會從之。闞駰曰:令狐即猗氏也。刳首在西三十裡。縣南對澤,即猗頓之故居也。《孔叢》曰:猗頓,魯之窮士也,耕則常饑,桑則常寒。聞朱公富,往而問術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當畜五,因而乃適西河,大畜牛羊於猗氏之南。十年之間,其息不成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以興富於猗氏,故曰猗頓也。涑水又西逕郇城,《詩》雲:郇伯勞之,蓋其故國也。杜元凱《春秋釋地》雲,今解縣西北有郇城。服虔曰:郇國在解縣東,郇瑕氏之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