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我為王_第十七章 汴口遇許貫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汴渠取水於黃河,因為黃河道勢常常產生竄改,隻能采取隨勢開挖引河以滿足取水要求;在汛期要堵塞汴口,以免眾多成災。因為隨水引入泥沙,汴渠內不能建閘堰工程,每年要構造大量勞動力疏浚。

“東京李瑾。”李瑾回道。

“多謝李官人讓座,本日這頓飯就由我做東如何?”

李瑾邊將東西放下,邊說道:“上兩個特長的菜,再來些饅頭。”

走了五天,李瑾和沈睿才走到汴口,到了汴口,李瑾也為這個黃河港口的繁華略感震驚,沈睿更是嘴都快合不攏了。隻見船埠停滿了降下了帆的船,既有貨船,也有專門載客的客船。不時有船張滿了帆,駛出港口,船上也有漿伸出,拍打在黃河之上,激起渾濁的水花。

“冇題目。”

此時已經是傍晚了,兩人進了汴口,籌辦找一家客店歇下。

為減少疏浚工程量,曾以鋸牙、木岸等修建物束窄河床,加大流速,沖刷泥沙。因為不能處理泥沙題目,北宋時汴渠已成為地上河,防洪題目凸起。為此,常常加固堤防,還要製作泄洪鬥門和設置滯洪區,構造維修專業步隊,完美防洪搶險的構造和物質籌辦,健全辦理軌製。

固然因為黃河的泥沙入汴河,汴河河床逐步舉高,成為了一條地上河,但是因為在漕運當中的首要感化,一向不能被捨棄,朝廷隻能一向破鈔大力加以疏浚。

“不得無禮!”李瑾先是說了沈睿一句,接著對許貫忠說道:“幼弟無禮,官人不要放在心上。小事一樁,實在不敢讓官人破鈔。”

李瑾看向那主仆二人,見那青年長相俊朗,身形矗立,小廝也是個十五六歲的清秀少年,看起來倒是讓民氣生好感,加上出門在外,與報酬善也是應當的,點頭同意了。

通濟渠也就是汴水,從大業元年開鑿,從洛陽西苑引穀水、洛水到黃河,再從板渚(今滎陽縣東北)引黃河水東南流,經成臬、中牟、開封、陳留、杞縣、寧陵、商丘、夏邑、永城、宿縣、靈壁,到盱眙北,達於淮河。

找了一家環境看起來還不錯的客店,李瑾帶著沈睿走進店裡,此時恰是飯點,店裡用飯的人頗多,店裡隻剩下一張桌子冇人坐,不過看模樣客人也才分開,伴計正在清算。

《宋史.河渠誌》載:“漕引江湖,利儘南海,半吳下之財產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唐每年漕運糧食400萬石至長安、洛陽,宋朝每年運糧600萬石至東京,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南宋與金對峙時,南北交通斷絕,汴渠堙廢。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