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二(之一)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二(之二)
如第仲春。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本獨一月。未曾有二。病眼不了。二相俄生。既知第二無體。更欲名誰為是月非月 三指妄顯真結成得失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佛意問雲。如汝文殊。是一體性。吾欲於此更立是名為是文殊。複欲於此立一知名為無文殊。為得已否。意顯一真體上不立是名不立無相。是即對非以立。無即待有而稱。是非有無戲論之見。豈會一真。前約觀門無是非相。唯證乃知。若不指事以明。未證如何領解。故托文殊以明一相 二答
與先梵誌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不同 婆羅門此雲梵誌。或淨誌。投灰等即苦行外道。裸形披髮。鞭纏棘刺。五熱炙身也。我遍十方者。彆的道不知阿賴耶識為界趣生本含藏種子惑潤受生。遂計身中有一神我常在不滅到處受生遍十方界。彼之所說計我行相。似濫真覺。故雲有何不同 二自語相違難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湣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 大眾茫然不知所措。雖聞安撫令諦思惟。聰明不明。罔解所問。文殊智德旁為發機。先敘不悟。火線叨教。言二種者。謂於色空之上。辨於精見是與非是之二義也 二出其起因
見與見緣並所想相 見謂識體。見緣即根。是增上緣。能生識故。所想相即境也。是所緣緣。牽生識故。下文雲。想相為塵識情為垢。或可見便是根見緣即境。所想相即識。此根境識即十八界。攝統統儘。即龍樹四句中人緣所生法也
佛言。汝言人緣。吾複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複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 以境為因有此見性。故雲因見。還以四境征其見因 二破
伏願弘慈。施大惠目。開示我等覺心潔白。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接受聖旨 求法空智。名施大惠目。見實相理。名覺心潔白。此明真見離緣絕相言思不及。非二乘境地。故增迷悶。不承決擇孰能曉得。故垂淚禮請也 二總告許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