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部落生存記_第45章 熱火朝天的建設(七)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多公斤!

糧食如何儲存的事情迫在眉睫,收成下來並且曬乾的粟,如果再不裝起來,略微受潮發黴就費事了。事急從權,隻能對付一下,先建一些簡易的穀倉吧。

這個年代的秋收並不像後代有著大範圍農用機器幫助下那麼簡樸,全程都需求浩繁的人力,因為穀子成熟的視窗期就那麼幾天,如果冇有及時收割並存儲,很輕易就爛在地裡了。

客歲野地裡估計就隻要30多公斤,本年顛末開端的農耕,就實現了產量的翻倍,那如果再進步一些技術呢?產量會上升的更快吧,不求達到300公斤,哪怕達到三分之一,100公斤,那也充足讓部落轉型為以農業為主的食品出產體例了。

除此以外,另有放牧、養殖、蒔植,這些天以來,部落現在鹿群的數量在120隻,野豬280多頭,驢子200多頭,羊500多隻,雞有近2000隻,鴨子也有800多,這些牲口,也都是要吃東西的。接下來的一段時候,這些牲口,都要用收成的穀子來給他們做飼料。

對其他部落則美滿是不測之喜,本來覺得歸去的時候能帶上幾斤鹽就很好了,畢竟這些天熊部落一日三餐地養著他們,做的大部分也是一些簡樸的事情,連吃帶拿的,即便是原始人也會感覺很不美意義。

終究,張洪還是壓服了巫和其他骨乾,將收成的粟米也作為食品來分給他們,但不是完整遵循這個四分之一的比例,而是給每個部落各加了50條肉乾,50條鹹魚,彆的再帶上20個小雞,並意味性地奉上脫殼後的粟米30斤作為賠償。

除了張洪以外。

不過話又說返來,這個期間的潛力很大。

然後是秋耕的事情,固然秋收完方纔到8月份,但此地的緯度很高,氣候涼的也快,已顛末端立秋,郊野裡淩晨的時候已經有了露水。這個時候是比較合適給已經耕耘過的地步翻土的,粟杆留在空中上的,另有十幾厘米,需求將這些茬子全數給清理出來,便利來年蒔植。

全部糧倉高3米擺佈,最大直徑5米,每個糧倉內部去掉支撐柱、隔斷等,能有5立方米的儲存空間,就是5000升的空間。儲存粟最多能到5000公斤,約莫100石。遵循張洪之前規定的,糧食的計量除了重量外,另有體積,一石即是十鬥,一鬥即是十升,一升即是十合,一升就是1000毫升。

至於鹹魚,因為捕魚的多為熊部落的人,給他們分上1000條鹹魚就差未幾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