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2228年,在諸侯的推戴下,禹正式即王位,以陽城為都。國號夏。夏後氏部落代替有虞氏成為新的統治部落。此時禹100歲。
“1、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向下潤濕,火向上燃燒,木能夠曲折、伸直,金屬能夠順服人意竄改形狀,泥土能夠蒔植百穀。向下潤濕的水產生鹹味,向上燃燒的火產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產生酸味,順服人意而竄改形狀的金屬產生辣味,蒔植的百穀產生甜味。
“4、五種記時體例:一是年,二是月,三是日,四是星鬥的呈現環境,五是日月運轉所經曆的周天度數。
“7、用卜決疑:挑選建立掌管卜筮的官員,教誨他們卜筮的體例。
BC2233年,舜搬家於鳴條。
禹改定曆日稱為農曆,或稱農曆,以建寅之月為正月。
“6、三種品德:一是樸重,二是過於剛烈,三是過於荏弱。中正戰役,就是樸重;強不結婚就是剛克;和順可親就是柔克。該當按捺剛烈不結婚近的人,推許和順可親的人。隻要君王才氣作福,隻要君王才氣作威,隻要君王才氣享用美物。臣子不準有作福、作威、美食的環境。倘使臣子有作福、作威、美食的環境,就會害及您的家,亂及您的國。百官將是以傾側不正,百姓也將是以產生不對和迷惑。
帝禹號為夏後,而另分出氏,姓姒氏。他的後代被分封在各地,用國號為姓,以是有夏後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BC2228年,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河南登封市的勝利鎮),禹也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就跟舜讓給堯的兒子時的景象一樣。《孟子・萬章上》載“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古本竹書編年》載“禹居陽城”。《世本・居篇》載“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史記・夏本記》則說“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