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2308年,司空禹在治水途中討伐不聽調遣的曹魏一帶的西戎部族,並將之降服。
BC2297年,大水完整撤退,治水獲得美滿勝利,大禹獲得人們的戀慕。
他治水講究的是聰明,如管理黃河上遊的龍門山就是如此。龍門山在梁山的北麵,大禹將黃河水從甘肅的積石山引出,水被疏導到梁山時,不料被龍門山擋住了,過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感覺這處所非得鑿開不成,但是諾大一個龍門山又如何是好,大禹挑選了一個最省工省力的處所,隻開了一個80步寬的口兒,就將水引了疇昔。因為龍門太高了,很多順水而上的魚到了這裡,就遊不疇昔了。很多魚冒死地往上跳,但是隻要極少數的魚能夠跳疇昔,這就是我們先人所說的“鯉魚跳龍門”,傳聞隻要能跳龍門,頓時魚就變成了一條龍在空中飛舞。
先人對大禹充滿了敬佩之情,收回瞭如許的感慨:“微禹,餘其魚乎!”意義是冇有禹大人,我們都變成了魚鱉。人們感念他的功勞,尊稱他為“大禹”,即“巨大的禹”。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全部中國也被稱為“禹域”,也就是說,這裡是大禹曾經管理過的處所。
皋陶此時恭敬禹的功德,號令天下都學習禹的表率。對於不平從號令的,就施以刑法。是以,舜的德教獲得了大發揚。天下都推許禹精於標準和音樂,尊奉他為山川的神主,意義就是能代山川之神實施號令的帝王。
BC2296年,舜命令在陶地建立行宮,給堯歇息之用。
BC2295年,堯帝巡遊後決定在陶地定居。
禹命令規定天子都城以外五百裡的地區為甸服,即為天子服田役納穀稅的地區:王城百裡以內要交納收割的整棵莊稼,一百裡以外到二百裡以內要交納禾穗,二百裡以外到三百裡以內要交納穀粒,三百裡以外到四百裡以內要交納粗米,四百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