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人間萬物皆有其道。過關之事也自有定命。”
石如鼓形數止十,風雨缺訛苔蘚澀。
言罷,騎上尹喜牽來青牛,灰鼠跳上牛頭。師徒一行告彆散瑞,走出大散關,沿陳倉古道進入八百裡秦川。
不知不覺,已過半夜。老子與尹喜走下烽火台,奔往關舍。可就在此時,俄然聞得幾聲雄雞名叫,從陳倉山方向而來,還伴隨石鼓咚咚作響之聲。老子彷彿充耳不聞,神采淡定。尹喜驚詫道:“陳倉山石雞啼鳴,早有傳聞,不敷為奇。然石鼓咚咚作響,乃瑞祥之兆,聞所未聞,定是為徒弟到來所奏。看來,明日徒弟解釋“石鼓文”切當內涵定有新意。我次日過關,定能順暢。”
忽開滿卷不成識,驚潛動蟄走紜紜。
休誇晉帥多奇計,蹇叔先曾墮淚來。
《馬薦》詩篇稱道的是秦祖非子牧馬建秦、複續嬴氏祀之事,關頭時候點為非子複續嬴氏祀之時;
《吾水》詩篇預言稱道始天子同一天下,“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覺得鍾鐻,金人十二”,至天下承平之事,時候應不早於始皇二十六年兼併六國之時,即公元前221年。
周宣大獵兮岐之陽,刻石表功兮煒煌煌。
《鑾車》詩篇預言稱道“天子致伯”秦孝公之事,關頭時候點為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孝公之時,即公元前343年;
陳倉山石鼓願位於石鼓峰巔,石鼓共十麵,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十麵花崗岩材質石鼓每個重約千斤。周宣王時被人發明後,派史籀前去,命工匠在每個石鼓上麵都鑿刻“石鼓文”,並將十麵石鼓彆離定名為:“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沔、田車、鑾車、霝雨”。每麵石鼓數字不等,總計七百一十八字,每字有兩寸見方,字體為人所從未見過。內容最早被以為是記敘周宣王出獵的場麵,故又稱“獵碣”。也有人言,石鼓記敘了春秋期間為先人所不知的周王太史來秦宮與王出遊汗青。可惜,周宣王那邊曉得,史籀在去往陳倉山路上,遇見一對賣桑弓、箕箭袋佳耦,口唱兒歌:“月將升,日將浸;檿弧箕服,實亡周國。”史籀問其兒歌所指,告曰:“周將為我滅亡,秦將取而代之。何必為其樹碑立傳,莫若歌秦。”史籀便按賣桑弓、箕箭袋的佳耦旨意內容鑿刻石鼓。因其勞累過分,待工匠鑿刻完工石鼓不久,便離世而去。賣桑弓、箕箭袋的佳耦也唱著兒歌拜彆。而後,無人能解釋“石鼓文”切當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