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愣了一下,心頭有些不安。他搶先請罪,不過是一個姿勢,劉辯卻順勢抓住不放,是籌辦在朝臣麵前問罪嗎?這也一定太心急了些。
這統統都是劉辯賜給他的,他對劉辯的感激自不待言。
劉協很聰明,但是僅僅聰明是不敷的。漢桓帝劉誌不聰明嗎,漢靈帝劉宏不聰明嗎,他們都是以老練之年即位,麵對著強大的外戚權勢,伶仃無援,最後卻能奪回權益,足以見得他們的聰明。但是聰明又能如何,桓靈已經成了昏庸的代名詞。
平心而論,十一歲的劉協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輕易。如果是淺顯人家,他或許會很高傲,可題目是劉家不是淺顯人家,他要交給劉協的也不是一分簡樸的家業,而是天下。
早就接到動靜的陳留王從長安趕來,親身度過黃河,趕到孟津北岸驅逐劉辯。
同時插手集會的另有被稱為草原活佛的佛教大師支謙。
……
集會地點就在神殿,那座麵帶奧秘淺笑的神像上麵。
楊鳳早故意機籌辦,當下大聲應喏。
鐘繇不動聲色的施禮領命,內心倒是澎湃彭湃。他不做九卿,來幽州做刺史,又主動上書請劉辯親身主持平叛的戰事,就是想建功立業。他很清楚,劉辯固然不好戰,但是他重軍功,對儒門又很有微詞,再想像之前一樣憑經術封侯,能夠性不大了。隻要軍功才氣真正複興鐘家。
他本身對皇位冇甚麼興趣,就算不能回到他阿誰期間去,他也感覺做一個活神仙比做天子舒暢,在衣食無憂,又冇有人能夠威脅他的環境下,爾虞我詐的宮廷並不是他想要的餬口。如果劉協合格,他非常情願把皇位讓給劉協。
公孫瓚抱拳見禮:“陛下放心,易水之戰後,臣痛定思痛,在鐘君的幫部下,已經彌補了喪失,隨時能夠再戰,一雪前恥。”
以是,他隻能親身操刀。
楊鳳等人聽了,不由大喜。劉辯這句話可不是廢話,他是在向他們承諾,守好草原,將來必有大用,這些年的苦不會白吃的。他特地在神像麵前說這些話,可見持重。
他但願劉協不但聰明,並且強大,不但有奪目的手腕,更有高人一等的見地。隻要如此,他才氣成為一個真正的複興之君,才氣初創一個新期間。在這一點上,劉協實在比他更有前提,因為劉協本來就是這個期間的人,學問也比他好很多,和朝臣之間的乾係也更和諧。比擬之下,他空有一身刁悍的氣力,在政治上卻非常虧弱,和儒門之間的牴觸也大於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