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東坡先生早已厭倦朝堂上無停止的紛爭,借年老體力不支的藉口婉拒了太皇太後的美意,回京後隻訪問了幾位往大哥友和門生,又去持續他豪宕舒暢的人生了。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三人皆醉。
真正糜費大量的原酒酒漿幾次蒸餾,也隻要四十度出頭,加上過濾工序簡樸,冇有提味的工序,導致成品酒的酒精度和味道都不能達到醇香的境地。
東坡先生衝楊懷仁擺擺手,端著酒杯站起家來,又飲儘了一杯,踱步來到書案前,想也不想,龍飛鳳舞地寫下了兩幅字。
第二幅:“亭前詩翁把酒樽,欲問美酒那邊尋?仙童遠指瑤池宴,老君桌上隨園春。”
這第二幅字,自當獻給這隨緣春,世上有此美酒,乃天下文人之幸。”
“這第一幅字,多謝楊小友親身下廚做的這道東坡肉,老朽半生飄零,嚐盡四方美食,廚藝上說來,小友可謂當世第一人,老朽佩服。
第一幅:“烹東西南北四方菜肴,品酸甜苦辣百味人生。”
“哦,本來是大侄女啊,失敬失敬。”
目前產出的第一批隨緣春,就已經達到五十度的酒精度,天然醇香非常,香氣醉人。
趙霏兒見他嬉皮笑容,對她冇有半分懼意,內心更是憤怒,頭上兩支小辮兒似要豎了起來,手上卯足了勁,又是一鞭向他腳下打來。
趙頵聽他這麼一說,內心裡有些打動,楊兄弟有甚麼好東西都先讓本身先品鑒一番,可見本身在貳心中的分量。
冇想到能巧遇東坡先生,此次還不抓住機遇請老學士給題首詩,那就太華侈機遇了。
楊懷仁本來的籌算,是藉著王爺的名頭,讓他給隨園春題字,然後燒製在盛酒的酒罈上,以進步隨園春的著名度。
楊懷仁用的後續酒漿加工工序,來源於後代,那是顛末無數工匠用時幾百年的聰明的結晶,以是這隨緣春的味道,比起當世的那些名酒來,味道的確不成同日而語。
楊懷仁早猜到了她身份,小小年紀,敢在王府這麼放肆放肆的,隻能是趙頵的阿誰傳聞中脾氣嬌縱率性的女兒梓潼郡主趙霏兒。
趙頵和東坡先生嘗過了美酒,齊齊的精力一振,望向楊懷仁的眼神好似在說:這小子太奇異了。
說著小丫頭手裡的長鞭就衝著臉抽了過來,楊懷仁趕快抬起手裡抱著的一卷宣紙去擋,隻聽“啪”的一聲,鞭子抽在了紙上,抽出一條深深的凹槽。
再去看麵前這位丫頭,一身翠綠的裙裳,蹬著一雙粉色的繡花軟靴,兩隻靈動的眼睛瞪得圓圓的,一對調皮的眉毛蹙成了個倒八字,鼻翕一張一合,一張櫻桃兒般的粉嫩小嘴敬愛的撅起來,貌似非常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