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翎,女,16週歲,於2000年7月4號上午九點擺佈,涉嫌殛斃京都孤兒院院長沈雪華。案發地點為院長辦公室,案發時辦公室隻要沈雪華和鐘翎兩小我,並且門被上了鎖,沈雪華的致命傷是胸口上長約20CM擺佈的生果刀,刀上有沈雪華和鐘翎的指紋,鐘翎胸前的衣服上沾有沈雪華的血。案發前一天有目睹者看到鐘翎與沈雪華因為領養名額的事有過爭論,接到報案後警方破門而入當場抓住了鐘翎,在此過程中鐘翎一言不發,始終沉默。’
白靜翻開燈,黑漆漆的房間一下子亮了起來,看看錶,才深夜三點半。
白靜撓撓頭髮,為甚麼這麼大的縫隙當年本身冇有發明,但回過甚來想想被忽視這也是情有可原的。
再者這個反鎖的房門也是一個很大的縫隙,殺人者如何會斷了本身的後路,在殺人後把本身反鎖在房間裡等著被抓?這個邏輯不是太奇特了嗎?
但是,這句話到底是甚麼意義?‘房間裡另有第三個’,連個標點標記都冇,是個問句還是個陳述句都看不出來。
她又細心的看了那段話,並且回想了一下當時的顛末,警方之以是鑒定沈雪華為他殺,就是因為刀柄上的指紋,再加上鐘翎一向默許的態度。可如果,這不是他殺,而是他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