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英雄誌_第八章 嶺道荊棘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昭武帝征南寧,在灕湘同源之地始安邑修靈渠,使灕水、湘水相通,使南寧與南平相接;又在大餘征十萬夷人,辟庾城嶺道。

雍揚仰仗東北海疆的海航之利,十年景為天下第一邑,而東南及西南的海航之利數倍於此,怎能不讓世家趨之若鶩?

武陵山、懷玉山、庾城嶺、騎田嶺四座龐大的山係從東南西北四方會於大餘。大餘雖是四山所會,但是地貌卻不獨屬於一山,乃至山陵相疊,澗壑相接,地表支離破裂,千萬年來,風雨蝕之,使得陵崩穀填,固然無不偶峰兀立,但是山與山之間,卻多是狹長的石土相填的壩子,也有四山流水會聚的山陵相圍的大湖。

南寧歸附之事,若無越世衡的死力支撐,也不會這麼順利。

溯江水而上,進入位於荊北北部的彭蠡湖,但是沿餘水、章水等水係也能夠進入荊郡要地。

中州傳史數千載,南寧向來被視為邊陲蠻荒之地,不能列入中州正朔,門路塞絕其一也,與南寧世家權勢不能攘助皇朝定鼎中原,也有極大的乾係。

江門位於樂安府西南的江海之隅,實是樂安府的流派;海陽濱海,潮陽府南麵的流派,江寧將從泉州變更四千水營分駐兩地,構築船廠海港,以彰示江寧對南寧的統治。

江寧以西,低矮的丘陵斷續不斷,過曆陽,在彭澤府的東部,陣勢驀地險要起來,荊山橫亙千裡,從江水之涯拔起千仞,迤邐南去,一向延長光臨川府的要地,山脈餘勢直與橫亙在南寧北部的騎田嶺相接。在荊南臨川府的東部,與清江行轅之間又隔著巍峨的懷玉山。

數裡、十數裡的平壩相接,在四山相會之所,在大餘境內構成盤曲數百裡的庚城嶺道。

宜觀遠說道:“舊朝嶺道固然富強,但是內廷視苗夷為異蕃,儲存猶難。今曰皆為中州之民,共享天下之養,重開嶺道,使南北貨色相通,三苗居其功,當共享其利。”

百夷歸附徐汝愚,數年間走出靠近滅亡的傷害地步,在武陵山下獲得可供儲存的地盤。為了在武陵山下獲得可供儲存的地盤,百夷曾灑下數十萬族人的血淚,卻不能競功。三苗歸附越氏,境遇稍好,但是百年來也式微不堪。三苗夾於南寧與江寧之間,麵對一條更寬廣的門路,無疑會做出新的挑選。

宜觀遠、越世衡、狄複抬眼望著遠處秀立的群峰,數以十萬計的三苗族人,正從深山密林中往此處堆積。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