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1_第14章 東山經(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再向南行五百裡水路,顛末三百裡流沙,便到了無皋山,從山上向南能夠瞥見幼海,向東能夠瞥見榑木,這裡不發展花草樹木,到處颳大風。這座山,周遭一百裡。

【原文】

凡東次三經之首,自屍胡之山至於無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裡。其神狀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①羊,米用黍②。是神也,見則風雨水為敗。

①牡:鳥獸的雄性。②黍:一種穀物,性黏,籽粒供食用或釀酒。在脫皮今後,北方人稱它為黃米。

當代人用玉器祭奠神的專稱。

①鱣:通“鱔”。即鱔魚,俗稱黃鱔。②歐:嘔吐。

①寐魚:又叫嘉魚,前人稱為魚。這類魚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體暗褐色。須二對,粗長。

再向南行九百裡水路,是踇隅山,山上有富強的花草樹木,有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另有很多赭石。山中有一種野獸,長得像普通的牛卻長著馬一樣的尾巴,叫作精精,它收回的叫聲便是本身稱呼的讀音。

【原文】

【原文】

又南三百裡,曰旄山,無草木。蒼體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展水,此中多魚①,其狀如鯉而大首,食者不疣②。

又南水行八百裡,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獸多虎。

①菌蒲:即紫菜、石花菜、海帶、海苔之類。②鱣:鱣魚,據前人說是一種大魚,體形像魚而鼻子短,口在頷下,體有斜行甲,冇有鱗,肉是黃色,大的有二三丈長。鮪:鮪魚,傳聞就是魚。

又南三百二十裡,曰東始之山,上多蒼玉。有木焉,其狀如楊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實,其名曰芑,能夠服馬,泚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海,此中多美貝,多茈魚,其狀如鮒①,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蕪②,食之不③。

【譯文】

【譯文】

又南水行七百裡,曰中父之山,無草木,多沙。

再向南三百裡,是旄山,冇有花草樹木。蒼體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西流入展水,水中發展著很多魚,長得像鯉魚而頭長得很大,吃了它的肉就能令人皮膚上不生瘊子。

又南五百裡,曰山,南臨水,東望湖澤,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嗥狗,其名曰峳峳。見則其國多狡客。有鳥焉,其狀如鳧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見則其國多疫。

①牙:這裡指鋒利鋒利的暴露嘴唇以外的大牙齒。

【譯文】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