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周朝的式微,《詩經》內裡的微言大義也被人忘記蕭瑟了,以是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寓含著對實際政治的批駁以及對各國當權者善罪過動的辯白。
夏朝的建國君主是禹,商朝的建國君主是成湯,周朝的建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先人稱為“三王”。
曰國[1]風[2],曰雅[3]頌,號四詩,當諷詠[4]。
《尚書》是很有代價的汗青質料,從內容方麵來看,近似於現在國度當局的相乾檔案,若加以研讀,可增加我們對當時社會環境的體味。
讀書從淺近易懂的開端,奠定肄業求知、為人處世的根本,再進一步研習更通俗的知識。
我周公[1],作周禮[2],箸[3]六官[4],存治體。
禹把帝位傳給本身的兒子啟以後,天下今後成為一個家屬統統。用時四百多年以後,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夏朝的統治。
【譯文】
五子者,有荀[1]揚[2],文中子[3],及老[4]莊[5]。
[1]荀:荀子,名況,著有《荀子》。[2]揚:揚雄,著有《太玄經》《法言》二書。[3]文中子:王通,著有《元經》《中說》二書。[4]老:老子,李耳,著有《品德經》。[5]莊:莊子,名周,著有《莊子》。
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另有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三傳就是公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都是闡釋《春秋》的書。
孔子作《春秋》的時候,筆鋒很短長,當時的君大夫若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光榮莫過於天子之華服;若得《春秋》一字之貶者,其熱誠莫過於天子之科罰。孔子用詞極其講究,看似平平,不直接表白本身的態度,但是寓批駁、辨善惡於盤曲的文筆當中,號稱春秋筆法。
湯伐[1]夏[2],國號商。六百載,至紂[3]亡。
【譯文】
【註釋】
經[1]子[2]通,讀諸史[3],考世係[4],知終始[5]。
[1]連山:書名,相傳為伏羲氏作,又稱《連山易》。[2]歸藏:書名,相傳為黃帝作,又稱《歸藏易》。[3]周易:書名,周文王、周公、孔子作。[4]詳:詳確,曉得。
【譯文】
也有《三字經》版本此句為:“詩書易,禮春秋,樂經亡,餘可求。”此處選用通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