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_第5章 三字經(4)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詩書易,禮春秋,號[1]六經,當[2]講究。

【解讀】

【譯文】

【解讀】

【解讀】

三傳就是公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都是闡釋《春秋》的書。

[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2]周禮:書名,周公著。[3]箸:同著。[4]六官:《周禮》分天官塚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部分。

[1]孝經:孔子所作,以明孝道之書,共十八章。[2]通:貫穿。[3]六經:指《詩經》《尚書》《周禮》《易經》《樂經》《春秋》。[4]始:才。

【譯文】

周公著作《周禮》,書中記錄當時六官的官製及國度的構成環境。

【解讀】

《春秋》是孔子按照魯國的史乘清算訂正的,言簡意賅、意義深切,加上年代長遠,以是普通人很難讀懂。這三本傳都是解釋春秋的書,人們能夠藉助於它們研讀明白《春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三百零五篇,此中以耳熟能詳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開篇。有反應群眾的餬口狀況和百姓的思惟和豪情,也有反應社會民風、認識形狀,等等。

[1]羲:伏羲氏,傳說中的當代帝王。[2]農:神農氏,傳說中農業、醫藥的發明者。[3]黃帝:軒轅氏,傳說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先人。

【註釋】

有典[1]謨[2],有訓[3]誥[4],有誓[5]命,書之奧。

《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也叫“易經”,用“卦”的情勢來解釋宇宙間人事萬物竄改的事理。

唐[1]有虞[2],號二帝,相揖遜[3],稱亂世。

【註釋】

《國風》《風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詩歌內容豐富、豪情深切,值得我們吟誦。

【註釋】

[1]連山:書名,相傳為伏羲氏作,又稱《連山易》。[2]歸藏:書名,相傳為黃帝作,又稱《歸藏易》。[3]周易:書名,周文王、周公、孔子作。[4]詳:詳確,曉得。

老子主張“有為而治”,其思惟是樸實的辨證法,其學說對中國哲門生長具有深切影響。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平靜有為”的思惟,他以為道給了我們形貌,天賜與我們形體,我們不要因為好惡而侵害本身的賦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慮人該當度過一個如何的生命路程,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深思人生,超出了任何知識體係和認識形狀的限定。他的哲學是關於生命的哲學,他的思慮具有終究的意義。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惟體係被思惟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