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_第2章 三字經(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宋朝名將嶽飛在《滿江紅》裡說:“莫等閒,白了少年初,空悲切。”少年期間,人的思惟活潑,精力充分,是追肄業業到奇蹟勝利的大好期間,聰明的你必然會抓緊時候,好好學習。不要比及白髮蒼蒼,再悔怨莫及。有這麼一個笑話,說:“少壯不儘力,老邁徒傷悲。冇乾係,我是老二。”那就貽笑風雅了,因為這裡的“老邁”指老了的時候,而不是指排行。笑話是當笑話,無知不成怕,可駭的是不曉得這類無知。

【解讀】

人生下來的時候,賦性都是良善的,隻是後天生長的過程與學習的環境不一樣,脾氣也就有了好與壞的不同。

【譯文】

為人子,方[1]少[2]時,親[3]師[4]友,習禮[5]儀。

【註釋】

孔融,幼時就聰明聰明,卓爾不凡。有一次,人家冷眼相看他,說:“少時了了,大一定佳。”意義是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一定如何樣。孔融的答覆不是與人對吵,而是以彆人之矛攻彆人之盾,用彆人說的話有力地反擊了彆人:“是啊,看來你小時候很聰明啊。”孔融家七兄弟,他是老六,家裡吃梨的時候哥哥們都拿大的,他老是挑小的吃。家人問他啟事,他說我是小弟弟,當然吃小的了。明天我們的家裡都倒過來了,孩子越小,吃的梨越大,爺爺奶奶倒吃個小的了。敬愛兄長不但是和睦態度的表示,也是一小我的涵養表現。一個善待彆人的人,也輕易遭到彆人的尊敬和歡迎。

如果從小冇有好好教誨,仁慈的賦性就會變壞。那麼教誨最好的體例呢,就是要使孩子用心致誌地學習。

【譯文】

人之初[1],性[2]本善[3],性附近,習[4]相遠。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