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_第14章 百家姓(5)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西周時,召私有後嗣受封於浿(pèi)丘(現山東淄博),厥後子孫遂有改浿為貝,是覺得姓。

【姓氏發源】

談遷,字孺木,清朝海寧人,熟於曆代典故。著有《國榷》《棗林集》《北遊錄》等。

【名流】

【姓氏發源】

龐統,字士元,德公之侄,道號“鳳雛”,荊州襄陽(現湖北襄樊)人。官至智囊中郎將。與諸葛亮才乾齊名。率眾攻雒縣,被流矢擊中,身後被追賜為關內侯,諡曰靖侯。現四川省德陽市羅江縣,有龐統祠墓,為國度重點文物庇護單位。

西週期間,周公旦之子茅叔,受封於茅(現山東金鄉),建立茅國,後茅國為鄒國所滅,茅國後代子孫為記念故國,就以茅為姓。

【名流】

【名流】

【名流】

【名流】

董其昌,明朝聞名書畫家。

【姓氏發源】

【姓氏發源】

陶母湛氏,中國當代一名馳名的良母,與孟母、歐母、嶽母齊名,並稱四大賢母。她以教子有方和寬寵遇人稱道於世。《幼學瓊林》中:“侃母截髮以筵賓。村媼殺雞而謝客。此女之賢者。”這“侃母”,指的就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湛氏。

【姓氏發源】

周武王之弟姬叔武受周武王封於郕(現山東寧陽),建郕國,也稱成國,其子孫後代遂以成為姓。

【姓氏發源】

【姓氏發源】

【姓氏發源】

西周初年,周文王庶子叔鄭,受封於毛國(現陝西岐縣),世稱毛公,厥後嗣有毛氏。現存銘文最長的青銅器“毛公鼎”,即為此毛國遺物。二以邑名為姓。周文王之子明受封於毛邑(現河南宜陽),世稱伯明,厥後嗣遂以毛為姓。

汪踦,春秋期間魯國的兒童。齊國伐魯的戰役中,他挺身保衛國度而捐軀,魯國人例外以成人之禮葬之。後以“汪踦衛國”作為兒童救國的典範事例。

邵雍,字堯夫,宋範陽(現河北涿縣)人,諡號康節。著有《天賦圖》《漁樵問答》《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等。

紀昀,字曉嵐,清朝聞名學者。曾任乾隆年間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左都禦史、協辦大學士和《四庫全書》總纂官。為人通達,禮賢下士,交遊甚廣,朋友知己、弟子故吏不計其數,是乾隆期間公認的文壇魁首。

【姓氏發源】

南北朝時北魏將軍侯植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受賜姓侯伏侯,其子孫後嗣遂取伏為姓。又有伏羲氏後嗣以伏為姓。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