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四人恰是土龍崗的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四條豪傑。傳聞包公作了府尹,當初原有棄暗投明之言,故將山上嘍囉糧草金銀俱各分離,隻帶了得用伴當五六人,前來開封府投效,以全信行。他們又問公孫策,公孫策答道:“小可現在開封府。因目下有件疑案,故此私行悄悄查訪。不想在此得遇四位,實實三生有幸了。”相互議論多時,真是文武各儘其妙。大師歡樂非常。唯獨趙四爺粗鄙,卻有酒量頗豪。王朝恐怕他酒後講錯,叫外人聽之不雅,隻得速速要飯。大師吃畢,閒談飲茶。天到二更今後,大師商討,今晚安息後,明日可早夙起來,還行路呢。這恰是:
誰知敗興而來,敗興而返,鬨了一天並無機遇可尋。看看天晚,又感覺腹中饑餓,隻得倉猝且回開封府再做事理。不料忙不擇路,原是往北,他卻往東南岔下去了。多走數裡之遙,好輕易奔至鎮店,問時知是榆林鎮,找了昌隆店投宿,又乏又餓。正要籌算用飯,隻見來了一群人,數匹馬,內裡有一黑矮之人,大聲嚷道:“憑他是誰,快快與我騰出!若要觸怒了你老爺的性兒,連你這店俱各給你拆了。”旁有一人說道:“四弟不成。凡事有個先來後到,就是叫人家騰挪也要好說,不成如此的羅唕。”又向店東人道:“東人,你去說說看。皆因我們人多,下住著不便奉托!奉托!”店東無法,走到上房,向公孫策說道:“先生冇有甚麼說的,你老姑息姑息我們!說不得屈尊你老,在東間居住,把外間這兩間讓給我們罷!”說罷,深深一揖。公孫策道:“來時原不要住上房,是你們小二再三說,我才住此房內。現在來的客既是人多,我甘心將三間滿讓。店東給我個單房,我住就是了。皆是行路,縱有大廈千間,不過占七尺眠,何必為此喧華呢。”正說之間,隻見出去了黑凜冽一條大漢,滿麵笑容,道:“使不得!使不得!老先生請自負便罷。這外邊兩間承情讓與我等,足已夠了。我等從人俱叫他們下房居住,再不敢勞動了。”公孫策再三謙遜,那大漢隻是不肯,隻得挪在東間去了。
一日,放告坐堂,見有個鄉民年紀約有五旬高低,口稱“冤枉”。立即帶至堂上。包公問道:“你姓甚名誰?有何冤枉?訴上來。”那人向上叩首,道:“小人姓張名致仁,在七裡村居住。有一族弟名叫張有道,以貨郎為主,相離小人不過數裡之遙。有一天,小人到族弟家中看望,誰知三日前競自死了!問我小嬸劉氏是何病症?為何連信也不送呢?劉氏答覆是心疼病死的,因家中無人,故此未能送信。小人因有道死的不明,在祥符縣申述情由,甘心開棺查驗。縣太爺準了小人狀子。及至開棺查驗,誰知並無傷痕。劉氏她就放起刁來,說了很多誣賴的話。縣太爺將小人責了二十大板,討保回家。越想此事,實實張有道死的不明。無何如投到大老爺台前,求彼蒼與小人作主。”說罷,眼淚汪汪,蒲伏在地。包公便問道:“你兄弟夙來有病麼?”張致仁說:“並無疾病。”包公又問道:“你幾時冇見張有道?”致仁道:“夙來弟兄敦睦,小人常到他家,他也常來小人家。五目前尚在小人家中。小人因他五六天冇來,是以小人找到他家,誰知三日前竟自死了。”包公聞聽,想到五日前尚在他家,他第六天去看望,又是三目前死的,此中相隔一兩天,必有原因。包公想罷,準了狀詞,立即出簽,傳劉氏到案。臨時退了堂,來至書房,細看呈子,好生迷惑。包興與李才中間侍立。忽聽外邊有腳步聲響。包興趕緊迎出,倒是外班,手持手劄一封,說:“內裡有一儒流求見。此書乃瞭然和尚的。”包興聞聽,接過手劄,進內回明,呈上手劄。包公是極敬瞭然和尚的,倉猝將書拆閱,本來是封薦函,言此人學問操行都好。包公看罷,即命包興去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