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說。”靈帝聽出這番話另有後語,表示薑述持續說下去。
從薑述剛纔言談來講,榮辱不驚,一名好學長進的少年,一向用儒家法則嚴以律己,在天子麵前繁華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如許的少年會造反?靈帝暗自嘲笑趙忠,九歲思道固然分歧常理,但是儒者會有野心?道是甚麼?靈帝心知肚明,儒生所習之道實是治國之道,這個少年是良臣胚子,如果好好用之,比朝堂上隻知誇誇其談的書白癡不知要強多少倍。九歲少年,嘗試學乃至用,滿腦筋儒家思惟,怎會生出造反之心?
袁愧、楊彪、蔡邑皆熟諳靈帝,聞言互視一眼,皆心領神會,申明薑述很不簡樸,已經開端獲得了靈帝承認。
語氣沉穩,舉止有禮,表麵看來是位少年,但與袁愧等人有何分歧?靈帝有些迷惑,心道得了神授之人果然與眾分歧?張良得授神書也是這般模樣?想到此處,靈帝內心更是顧忌。
薑述聽出靈帝語意不善,心頭不由一沉,又不能不答,拱手道:“草民年幼,學問陋劣,自四歲發矇,用心學習四年餘,讀書很多。但是讀書越多,感受學問浩大如同滄海,草民幸運隻取一粟,實在不值一提。因為有了一些名譽,登門者絡繹不斷,整日迎來送往,不是少年應做之事。學問不敷,名聲已顯,整日忙於迎送,學業如順水行舟,不進則退。登門者多是四周名流,又是美意來訪,倘若一口回絕,讓人笑話小子不敬學友。為了學業之故,立碑文以辭之,幸而來訪者看到碑文,覺得小子所言有理,故而不再上門打攪。”
靈帝持續發問,薑述一一答覆。薑述記性很好,時不時夾帶幾句賢人大言出來,想揪點錯誤很難。孔賢人之言有錯?精研儒學者,講究仁義禮智信,皆是聞名天下的賢人。薑述年紀雖小,已是不折不扣的小經義大師,怎能是大奸大惡之徒?靈帝沉默半晌,顧忌心漸去,語氣和緩下來,接著問道:“你知名師指導,如何貫穿‘道’呢?”
靈帝接著問道:“既然放心肄業,為何常常出遊?”
“好勝之心用於做惡,打鬥則以勇犯律,營商則苛剝於民,仕進則迷戀權勢。但是用在學業上,或能促進學有所成;用在治政上,或會成為一方乾吏;用以軍事,或能成為大漢保家衛國的勇將。人無好勝之心,行事得過且過,並非功德。小子以為,好勝之心本身並無對錯,用之正則正,用之惡則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