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亡明滅五十年_明代大型軍事類書――武備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以這部書在清朝乾隆年間被列入《違礙書目》,遭到禁燬。因為它具有豐富的內容與貴重的史料代價,就在它遭到禁燬的環境下,仍在官方奧妙傳播,並傳播到了外洋。無庸諱言,《武備誌》也有其不敷,如茅元儀在批評《三略》時以為是周朝太公所作,而不知其書為偽托。諸如此類,不在少數。

全書對明朝軍事記錄最詳,不但節錄了先於編者茅元儀的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治軍、練兵、作戰等方麵的言行,也節錄了與他同期間人的軍事質料,如王鳴鶴的“號令說”等。二是編排公道,有必然的邏輯次序,全書五大部分,從實際到實際,井然有序,又不成豆割。郎文煥在給此書作序時,以醫藥比方此書編排:“首兵訣者,如醫之探腑臟,論脈理也。次計謀者,如醫之舉舊案,宗往法也。次陣練者,如醫之辨藥性,講泡製也。次軍資者,如醫之分寒溫,定丸散也。終占候者,如醫之考壯弱,斷死生也。”每部分的子目挨次也是遵循它們的內涵聯絡擺列的,如茅元儀在申明《軍資乘》子目標擺列挨次時說:“全軍既聚必先安其身,身安而後氣可養,身安而後患可防。故首以營,營具而能夠戰矣,故次之戰。

茅元儀(1594~1644?),字止生,號石民,歸安(今浙江吳興)人,自幼“喜讀兵農之道”(《石民四十集》卷69),成年熟諳用兵方略、九邊□塞,曾任經略遼東的兵部右侍郎楊鎬幕僚,後為兵部尚書孫承宗所重用。崇禎二年(1629),因軍功升任副總兵,治舟師戍守覺華島(即菊花島,今遼寧興城南),開罪遣戍漳浦(今屬福建),憂憤國事,鬱鬱而死。他目睹武備廢弛狀況,曾多次上言強大大計,堆積兵家、法術之書2000餘種,用時15年輯成《武備誌》。

作為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兵法,《武備誌》體係弘大,層次清楚,體例同一。它將二千餘種各朝的軍事著作分門彆類,每類之前有序言,考鏡源流,概括內容,申明編輯的指導思惟和質料根據。每一大類之下又分為多少小類,小類之下按照需求設置細目,如《軍資乘》下又分為八類六十四個細目。文中有夾註,解釋難懂的典故,並且用各種分歧的標記筆墨眉批表示茅元儀對各個題目的觀點。《武備誌》由兵訣評、計謀考、陣練製、軍資乘、占度載五大部分構成。《兵訣評》十八卷,節錄《孫子》、《吳子》、《司馬法》、《三略》、《六韜》、《尉繚子》、《李衛公問對》全文及《太白陰經》、《虎鈐經》的部分內容停止評點。茅元儀對《孫子》最為推許,以為“自古談兵者必首推孫武子”。並說:“先秦之言兵家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註疏可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