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變_第147節軍火買賣(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皇上聖明。英人武備精進,當年已有明證。”賈禎不敢說得過分透辟,一些事君臣相互心照也就是了。他說:“隻是,武備之事事關我大清海防安靖,臣隻恐英人一定會同意將先進的武備售賣於我呢。”

奕欣一下子愣住了:“皇上的意義是?”楞了半晌,俄然叩下頭去:“皇上,此等太阿倒持之舉,請恕臣弟不敢苟同啊”

賈禎、賽尚阿等都曉得孫葆元為人過於廉潔樸直,知人論世,不免過火,是以,對這個奏摺上的話,不甚堅信。但大沽口炮台是海防重地,忽視不得,因此軍機處議了議,都以為非常難堪。隻能是請旨決計了。

“甚麼太阿倒持?”

伯明翰一愣:“不曉得是甚麼武備?”

“並且,拆教堂這類事,輕瀆宗教,非論是在我國,還是在法人看來,是極大的忌諱,不成莽撞。”

這就兩難了,厥後找到一個最直截了當的體例,就是親嘗湯藥,並且四大臣聽法國教士說過,金雞納霜不但能治瘧疾,亦是補藥,以是四小我各取一劑,用酒吞服。一夜安眠,精力實足,見此風景,皇太子的疑慮方纔撤銷。

“便是火炮。不曉得貴國肯於出售嗎?”

奕大皺其眉。想不到一個小小的教堂,竟然要如許的大費周章,便是己方脫手,強行裁撤了又能如何?

奕白了劈麵的英使一眼:“佩衡,你來講吧。”

並且在中方和英方議定的《海關稅則》當中,以上諸物皆要課以重稅。比方燕窩,上等燕窩每百斛就要上繳稅金五兩;即便是柴魚(就是魚乾),也要上繳肆錢的稅金;倒是洋米、洋麪、五穀類——這些都是免稅的——但是中國人用這些東西用得很少。獨一一個能夠挽回一些頹勢的,隻要東印度公司入口中國的鴉片。(注1)

賜第是由聖祖親身檢閱皇城輿圖所選定的,就在三座門外街南的蠶池口。三座門內,西苑的西北一隅,在明朝是世宗玄修之地的仁壽宮,宮側則是皇後親蠶之處,有先蠶壇、采桑壇、具服殿、蠶室等等修建。洗桑浴蠶有池,由宮牆外引西山之水入池的口兒,即名為蠶池口,那邊有一座雲機廟,是明朝宮人織錦的工廠。入清之初,大半燒燬,但卻留下好些當年側近之臣的賜第。聖祖挑了一座最好的,賜給法國教士,並且指派工部的司官和工匠,照教士的意義,點竄成上帝教堂的式樣,落款‘仁慈堂’,表示感戴聖祖的仁慈。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