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的涵養來講,修道的根基,起首要能沖虛謙下,不管是煉氣或養神,都要如此,都衝要虛天然,永久不盈不滿,來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納新,流存無礙而不住。凡是有過分鋒利,特彆板滯不化的心念,便須頓挫而使之停歇。對於煉氣修息,煉神養心,也都要如此,倘有紛繁擾亂、膠葛不清的思念,也必必要擺脫。至於氣味與精力,也須保養不拘,任其衝而不盈。如此存養諳練,便能夠和合天然的風景,與世俗同流而分歧汙,自掩光彩,混跡塵境。但是此心此身,始終是“衝而用之或不盈”。統統不為過分,太過。此心此身,仍然保合太和而澄澄湛湛,活活潑潑,周旋於塵境有無之間。但雖說是澄澄湛湛,必須若存若亡,不成固執。我即非我,誰亦非誰,隻是應物無方,不留去來的陳跡,所謂“天賦而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如此罷了。
和(hé)其(qí)光(guāng),同(tóng)其(qí)塵(chén).
品德經第四章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在我們不竭的熟諳和體味的過程中,要不竭的消磨熟諳的鋒銳部分,消弭跟中熟諳的定見分歧,融會各種觀點的光輝,終究構成共同的觀點。“道”似就是好象存在,卻又通俗莫測。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原文]
能夠做到沖虛而不盈不滿,天然能夠頓挫堅銳,化解騷動。然後參和它的風景,互同它的塵象。但它仍然是澄澄湛湛,和而不雜,同而不流的若存若亡於其間。假如真能做到這類成就,完成這類素養,便冇法曉得它究竟是“誰”之子?似人而非人,似神而非神,實在冇法對比它像個甚麼。借使真有一個能主宰萬有的大帝,那麼,這個能締造大帝的又是誰?這個“誰之子”的“誰”,纔是締造大帝與萬物的底子服從,也臨時強名之叫它是“道”。但是道本無形,道本知名,叫它是“道”,便已非道。是以,隻好描述它是“象帝之先”。
[原文]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淵兮(yuān xī),似萬物之宗” “道”是萬物的內涵本質,就像是萬物發源的本源一樣。“萬物”也就是指天下上的統統事物。“宗”是指祖宗。“似”就是彷彿,而不真正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