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傳_30招安(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趙當世想要在豫、楚安身,就冇法忽視左良玉,與左良成全立傑出乾係是遲早的事。

楊嗣昌與主剿派唇槍激辯,力陳招安張獻忠的需求性。先說“是則先撫一二股以殺賊勢,而後剿其他,仍不為失算”,又說“流賊蜂起垂二十年,為中原大害,若論常常之理,一剿而外,更有何詞?乃其恣橫遍7、八省,黨類至百餘萬,剿之不成勝剿,不得不開撫之一起,以殺其勢”。

趙當世聽到這裡,纔算是對“廣結援”這三個字有了開端的熟諳與方向。

“廣結援......”昌則玉早有洞見,緩緩而言,“左傳有雲: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我營雖臨時投順朝廷,若覺得今後高枕無憂,則危亡不遠。當今明廷,內憂內亂,百年積弊絕非一朝一夕可除,自顧得空,我營若全倚此行姑息木之枯樹,到頭來免不得與之共傾。故而為今之計,投誠之餘萬不成斷了與諸家義兵的聯絡。其水我魚,有他們在一日,我營便如魚得水,可保永不受製於人。”

不過張獻忠畢竟非常人,即便招安,手腕與心機也較之那些前輩同類要高超很多。

何謂“韜光養晦”?詳細到現在的趙營,可用昌則玉的一句話概括。

主剿派中有人擔憂張獻忠對峙保持步隊獨立性,而非近似劉國能散儘其眾,恐怕有養虎遺患之傷害,楊嗣昌等人一樣以“驚眠虎而使之覺,嗾馴犬而使之嗥”為由,堅稱事分輕重緩急,不成鼠目寸光自陷左支右絀的窘境。

目睹了張獻忠的能量,趙當世更加確信本身提早安排下線的行動是正而無誤的。孔慶年通川滇、杜純臣通東南,趙營今後的生長絕離不開此二人。

昌則玉接著說道:“而‘順朝廷’,無他,關頭在那一個‘順’字。朝廷以招安為馴暴之術,我營亦可借之反為冬眠之道。”

與曹文詔之輩分歧,左良玉不是隻會領兵兵戈的二愣子,實際上很有些奪目的腦筋。隻這幾年時候,他仰仗著本身的兵馬與聲望,在河南、湖廣、陝西等地建立起了龐大的權勢收集。不但節製了很多要隘堡寨,私收稅費,更添置了無數財產,觸達茶社、當鋪、錢莊乃至賭坊、青樓、私礦等等三教九流諸多行當,贏利钜萬。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