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答好這個題目可不輕易,因為它牽涉的方方麵麵太多,想答全麵可不是那麼輕易的。鄭青鸞的思路又有慣性。她第一點考慮的不是征集多少野生,需求多長時候。而是想著這河堤的詳細位置。在南邊和北方是分歧的,因為水量有不同。地理環境也很首要,沙地盤和山石地是分歧的,沙地盤要考慮到修建的安穩性和滲水量,山石地要考慮到施工的可行性。另有完工所謂時候,因地區的分歧,骨氣的竄改,水量都會有竄改,以是,肯定枯水期很首要。這些都肯定今後,還要彙集數據計算,要算出河堤的底麵寬度,頂麵寬地,坡比等等,以包管河堤能頂住壓力。肯定這些今後,就能算出需求發掘的土的立方,再計算野生。肯定了野生,才氣算出需求的賦稅。對於征集河工,她又提出‘以工代賑’,儉省賦稅的行動。在文章的最後,她彌補了很多補償辦法,比如如果產鬨變亂,傷殘了補償多少,不測滅亡了又要補償多少。再施工的過程中,如果侵犯了良田,又是如何的補償體例。儘量包管底層百姓的好處。乃至細節到,如若民工在工程期間,抱病的話,應有歇息的權力,醫藥費應當報銷多少等等。
坑爹的!這道題本身並不難,跟上道題實在是一個範例的。n=3,q=2.真正讓人抓狂的是,一部《孟子》究竟多少字。曉得數列之和sn,才氣求a1.試問誰背誦課文之前,數過它的詳細字數。除了絕句律詩,誰記得每篇文章的字數。這不是坑死人的節拍嗎鄭青鸞隻記得彷彿有三萬四千多字,更詳細的數字,她也不記得!嗬嗬,不過,有這個範圍在,成果還必須是整數,那麼推倒起來也不難,幾次算了好半天,才把字數定在了34685。這個數字,應當不會出錯。然後帶入公式計算,求出第一日讀書4955,第二日讀書9910.第三日讀書19820.
最後,從氣象的角度,解釋乾旱這一天然征象。
小學五六年級都能計算的題目,對鄭青鸞真的冇有難度。她現在倒思疑,是不是戶部或者工部捅出甚麼簍子了,他們管著天下賦稅工程水利,真要計算上呈現了偏差,可就要了命了。朝廷是不是通過此次秋闈,誇大雜學也不成忽視呢。
看到考題,鄭青鸞一愣。好想仰天大笑三聲如何辦!
內裡秋風起,卷著樹葉肆意飛舞,像是雨又要來了的前兆。鄭青鸞的考舍背風,一點也吹不出去,不但牆壁是和緩的,就連腳下踩的空中也熱乎乎的。鄭青鸞一笑,這傢夥連地暖都折騰出來了,還真是費了很多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