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姐道:“上灶止買兩個燒火丫頭便足,袁媽媽也跟著一道走哩。家裡人丁越是簡樸越不易肇事哩。”
紀主簿家兒子尚未曾中秀才,他卻也不甚急,隻因兒子尚年青不敷二十。洪謙年近三旬了。
既要燒香,林老安人極虔誠,便要先齋戒,不戒三日也要戒上一日,沐浴衣,雇了轎兒,連同蘇先生也惦記與方丈論道,又雇了牲口,玉姐因說小茶兒與朵兒太小,怕走不太遠,又央洪謙雇輛車兒,與她兩個一道坐了,連李媽媽一同捎上。一行也頗浩大,直往慈渡寺裡去。留袁媽媽領二丫、花妮家備飯,隻待仆人家返來,家與玉姐做九歲生日。
洪謙中了秀才,自家也有些對勁。雖說這江州人傑地靈,秀才也好有百八十個,江州城內住也有2、三十人,城內舉人冇有十個也有八個,且出過五個進士――卻都離鄉仕出來了。畢竟也是自家真刀真槍考出來,且天下這很多讀書人,年年有得考,卻有人頭髮白了也不得一個秀才。冷不防叫蘇先生兜頭潑盆雪水,複又揀起書籍來發狠要考個舉人。
薛婆子陪笑道:“秀才娘子且看,袁家母女兩個可還好使?寧肯慢些兒哩,也要好用。”秀英啐道:“呸,你就說嘴!這回隻是粗令人,卻費不了你很多工夫,我搬場時便要使,莫誤了我事,誤了便再休踏我門。”
洪謙重新到腳將人看一回,再從腳到頭看一遍,揀出兩個來,試一試體力,將二人留下。
紀主簿後代雙全,也止是後代雙全罷了,未曾添一兒半女,看人女兒成群便欣羨非常。洪謙微一哂笑,心道,後代多也一定是功德情哩。
一麵喚了薛婆子來,便要買人。薛婆子巴不得一聲兒,拍胸脯兒道:“儘管交與老身。”秀英道:“你休說嘴,上回與我家大姐兒買使女,你倒說來,你幾年纔回了我話?”
薛婆子這回倒是言而有信,極挑了來,你道為何?洪謙已是秀才,秀英做了秀才娘子,世人看她,自與平常分歧。且又不須多邃密聰明,誠懇會乾便可。春季纔是買人好機會,此時青黃未接,實過不下去時候,也隻好賣兒賣女,又或自賣本身。
蘇先生自尋方丈去,小沙彌一見他來,一道煙跑往方丈裡:“徒弟,阿誰先生又來了!”不想蘇先生身強體壯,常日還習箭、搬磚、四周迷一迷路,走得不比他慢,小沙彌示警未畢,蘇先生已經尋禿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