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使被連推帶踢地趕出了營帳,很多兵丁在路旁圍觀著,諷刺著。他俄然轉頭想尋覓一個聲音的來源,因為那不是漢語,而是撣族語,然後――他模糊看到人群中幾個打扮奇特的人在指導著說話。
對這兩項建議莽白是通盤采取。這場完整冇有需求的戰役使緬族人喪失不小,如果再折損兵力的話,不說緬南的孟族有能夠生出異心,緬北的撣族恐怕也不會循分。並且緬甸和暹羅的乾係一貫很嚴峻,莽白並不但願讓鄰居感覺有機遇能與明軍聯手。
……………
“等等,這是天子聖旨,等等,這是你們太上皇的聖旨――”緬使大聲叫著,肚子上又捱了重擊,痛得他眼冒金星,然後他感覺方向好象變了,撲通一聲,又被重重地扔回到賀九義的桌案前。
一個臣子提示道:“如果讓永曆天子曉得了火線的戰況,他就一定肯聽話了。”
“這,這――”緬使心中叫苦,辯論道:“太上皇乃是舊主,豈可忘恩――”
不但無益,且毫無需求,還自不量力。明朝已經重新崛起,不再是被清軍逼迫於一隅、敗亡有期的時候,真的激憤了明朝,以舉國之力攻伐緬甸,結果不堪假想。
而中緬的乾係到瞭如此境地,緬王莽達的精力龐雜是此中關頭。在汗青上,這個傢夥在李定國、白文選等人多次進緬接駕時,寧肯被打得屁滾尿流,乃至被兵逼阿瓦城下,也不把永曆交出;而比及滿清一樣要他交出永用時,這個傢夥又以所謂的“不義”來回絕。
賀九義點了點頭,這恰是已立新君的好處。若永曆仍然是皇上,那不管這聖旨是甘心的,還是被迫的,都會使他墮入窘境。依詔而退兵吧,可算是白忙一場,又令將士寒心;抗旨而行吧,救出永曆還算是功罪相抵,若永曆有個三長兩短,那他豈不是直接的凶手?今後呢,也不免有人以此肇事,指責他不敬天子,不尊皇室。
“太上皇的聖旨,你也曉得我朝已立新皇啊!”賀九義帶著諷刺的笑意,拱手向北,朗聲說道:“吾皇萬歲,早料如此,已下聖旨,各官各將不成再遵太上皇聖旨,覺得敵所趁。”
鄭昭仁批評了一番,又與賀九義商討起軍事安插。固然寢兵的前提是緬甸送出永曆君臣,但卻不料味著明軍要撤出已經占據的地盤。對於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朱永興明顯是不講究甚麼信義的。r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