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九十二章 無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這個――”馮錫範躊躇了一下,囁嚅道:“萬歲有所不知,台灣地狹人少,方纔開端墾殖,糧食尚不能自給,總要等上數年方可齊備吧?”

北方多產出一些,朝廷財務便寬鬆一些;北地多招募一個兵士,則可多調出一個南兵,減少一些由南到北的物質供應。

陳永華暗自感喟,這岷世子即位為帝,氣勢又與潛龍時大不不異,言語咄咄,對台灣鄭家已無客氣之語。當然,朱永興的背後是幾十萬雄師,是大半其中國,這是台灣所冇法對抗的。更不消說台灣的民氣,並不安於在島上居住,更多的倒是想回到故鄉。

首要的不是能與英、法兩個大國建立交際乾係,而是標記取中國今後走上了近代交際。

馮錫範的口氣也不由得軟了下來,在君臣的大義名分麵前,誰又敢理直氣壯,“萬歲想是有所曲解。延平王非是要順從朝廷,而是亦有征討呂宋之意。待籌辦伏貼,便會出兵,豈勞朝廷發兵動眾?”

最後召見的是台灣派來的貢使,嗯,臨時這麼叫吧!使者是陳永華和馮錫範,提早獻上了新年賀禮,另有一些賦稅,以示支撐國戰的態度。

在一片“承平亂世”的醉夢中,滿清統治者被自我滿足的“優勝感”麻痹了神經,看不見期間大水的怒濤急浪正在日夜不息地滾滾向前,不曉得悠遠的西剛正在產生著如何的汗青性劇變,更不明白道西方產生的這場汗青性劇變對中國將意味著甚麼。成果,殖民者的鋼鐵炮艦遠隔重洋乘風破浪而來。把中國清朝這條東方“龍船”撞沉了。

“籌辦伏貼是何時啊?”朱永興並不放鬆,緊著詰問道。

“仿沐家例,永鎮台灣。”朱永興沉吟了一下,俄然莞爾一笑,略帶諷刺地說道:“台灣已被延平王管理得針插不進,水潑不進,要朝廷的旨意又有何用?裝點門麵嗎?”

明顯,朱永興想要在台北雞籠(基隆)一帶建立基地,以及在台東建立中繼點,便要有呼應的手腕和辦法,與原住民儘量少產生牴觸。

汗青上便是如此。天下近代史的時候跨度,是從公元1640年至1900年。而中國近代史的時候跨度,則是從公元1840年至1919年,比天下近代史掉隊了整整200年。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