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宣教司共同好,小事大影響,今後便絕了他們的心機。”朱永興持續交代側重點,“倘若還是執迷不悟,便是千夫所指、人所鄙棄的了局。”
……………
葉虎心中並不對勁,張了張嘴,還是把話嚥了歸去。
清吏科右給事中郭一鶚曾經自鄂州登舟,溯江而下,把在沿途所見,寫下奏章呈報清廷。他看得很詳確,闡發得很精確。墩堡空虛,防務鬆馳,船隻狹小,官兵冇有水戰經曆……
呂留良、黃宗羲、顧炎武,這些大名都為朱永興所熟諳。錢謙益雖品德不好,但在學問上卻不差於以上幾位,墨客、史學家、文章家、保藏家……曾被稱為王弇州(世貞)後文壇最負盛名之人。
很簡樸,擁明權勢內部因為某種啟事不能同心合力,實際施使最高權力的人物私心自用,目光狹小,冇有做好調和事情。
以史為鑒,能夠知興衰,這隻是其一。而給一些汗青題目定性、定論,則是長治久安的深遠考慮。比如大西軍,比如十三家,他們當初的叛逆是甚麼性子,是官逼民反,是為溫飽所迫求儲存,還是強盜蜂起?比擬之下,十三家的思惟承擔明顯更重,畢竟是李自成攻破了北都城,逼死了崇禎帝。如何能完整安寧其心,可不是簡樸的事情。朱永興現在做得不錯,但他們會不會擔憂今後呢,翻臉無情,汗青上可有很多如許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