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二百七十五章 商稅,勸進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朱永興愣了一下,揮退了閒雜人等,而秘密室的兩位官員,另有張煌言,以及兩名親衛,卻不屬閒雜。

“殿下所言甚是。”錢謙益抹乾眼淚,擁戴著說道:“有些士紳便是欲欺殿下,隻聞殿下仁厚之名,卻不知殿下賢明神武,神授天眷,無所不通。漕糧一是原額科則重,二是加征耗米重。彆的另有各種附加,以及州縣征漕的浮收勒折,是以江浙向稱重賦,卻與正賦無關。”

“殿下。”張煌言拱手說道:“世治先嫡長,世亂先有功。殿下光複半壁國土,且欲提兵北伐,賢明神武,可南拜正朔。若仍奉巡狩流亡之天子,則軍民之心難安,複興又期何日?”

朱永興悄悄點了點頭,當局再有蠲免,直接管益的不過是那些自耕農和地主,而租種地盤的耕戶是否獲益,還要看地主的行動。當局免,地主加,這沉重的承擔仍然要底層公眾承擔。

朱永興早有打算,卻冇想到魯王朱以海是起首勸進者,他沉吟了一下,說道:“國當大變,凡為高天子子孫,皆當同心戮力,共圖興複。吾原有利天下之意,且大敵猶在,而同姓先爭,豈能成複興之業?”

在明朝,縉紳個人走向腐朽的同時完成了成為既得好處個人的竄改。這個個人在最高層影響皇權,在宦海間斷根異己,在各地搜刮民脂民膏——權勢所及之處,人們之間的社會乾係越來越不成體統,實施的政策也越來越背叛帝國公開宣稱的儒家品德。

巡狩緬甸,永曆已失中外之望。朱永興則以儘力鬥爭打下了根底,到現在固然還要弄出個名義,可也算是水到渠成,比較輕易的事情了。

實在呢,商稅從大要上看是增加了很多,但卻少了運輸、發賣中的隨便剝削和壓榨。而這類環境,倒是明朝中前期最為常見的事情。官商勾搭,亦官亦商,販子托庇於官僚,這貢獻、分潤豈不比現在要交納的商稅更多?

固然叫得有些彆扭,朱永興還是口稱“皇叔”,安撫了哭陵返來的朱以海一番。

“薄海哀思結,遺臣涕淚稠”,遺民謁陵時表情之悲慘,是先人難以真正體味的。“孤臣二十餘年淚,忍到今秋灑孝陵”,孝陵已經成為那一代人依托哀思和宣泄感情的場合,也是已經滅亡的大明王朝的最後意味。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