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二百七十五章 商稅,勸進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國度都快亡了,某些“君子君子”還在那邊嚷嚷“減稅,減稅”,隻要製定的政戰略微震驚了他們的好處,都換來他們象瘋狗一樣漫罵。減稅如果百姓受益也好,可卻都進了他們的腰包。現在呢,商稅進步了,卻少了很多蠅營苟苟,販子的實際承擔也不算重,稅收更是都入了國庫。

………….

重慶。

“大要上卻還恭敬。”朱永興淡淡一笑,說道:“公開裡呢,我感覺做手腳的能夠性很大。這些人哪,老是不見棺材不落淚。”

不過,現在不是交代清楚的時候。孤負聖恩,貪婪苛民,這也是一項罪名。比及本身大位已定,更要以法律條例限定租額,既保障能愛善而少取之的地主好處,又減輕農夫承擔。至於那些貪得無厭的地主,清算他們天然有倔強鐵腕。

如許做的初誌是好的,但朱永興也有擔憂之處。起首是減賦,對於江南的大小地主來講,他們會呼應酌減,讓實惠落到淺顯百姓頭上嗎?再就是工商稅。在打通出海口,展開商貿後,朱永興便開端實施新的商稅政策,完整摒棄了明朝本來的三非常之一的標準。

而有明一代,明孝陵一向是祖宗底子之地,備受尊崇。每歲有牢固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國之大事,均需遣勳戚大臣祭告。對於清初那批數量龐大的明朝遺民來講,明孝陵確切有著異乎平常的意味意義。對孝陵的拜祭,實在就代表了對故國的追思。以是,天然會有那麼的人前去“哭陵”。所謂“孤忠遺老,於社稷淪胥以後,既倮然亡何如矣。獨常常歌哭陵上,攄其誌士之悲。”

巡狩緬甸,永曆已失中外之望。朱永興則以儘力鬥爭打下了根底,到現在固然還要弄出個名義,可也算是水到渠成,比較輕易的事情了。

“北伐之前還是不要過於震驚他們,以免引發動亂為好。”朱以海委宛地勸道:“江南不比滇黔等地,士風最濃,縉紳權勢最大,可緩而圖之。”

“殿下。”張煌言拱手說道:“世治先嫡長,世亂先有功。殿下光複半壁國土,且欲提兵北伐,賢明神武,可南拜正朔。若仍奉巡狩流亡之天子,則軍民之心難安,複興又期何日?”

實在呢,商稅從大要上看是增加了很多,但卻少了運輸、發賣中的隨便剝削和壓榨。而這類環境,倒是明朝中前期最為常見的事情。官商勾搭,亦官亦商,販子托庇於官僚,這貢獻、分潤豈不比現在要交納的商稅更多?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