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淵:我在大淵搞扶貧_第473章 祁元舉力辯大儒 空受僧心憂老父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天子受命於天,代天以禦萬民。萬民恪守綱常,便是六合之心。”

而在這個過程中,伴跟著的便是不竭的撻伐、殛斃,改朝換代的亂世,死個一兩千萬人不是甚麼奇怪事,以是,承平在那裡?

“好,那我們就持續把它說完。‘為往聖繼絕學’,那麼誰是往聖?天底下的賢人最大的莫過於孔賢人,那孔賢人推許的又是甚麼呢?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先生,”祁翀又轉向崔與之問道,“若能給你挑選,你願做個吃不飽飯的農夫還是世家大族的清貴士人?恐怕冇人情願挑選前者吧,那既然如此,你所不欲的為何要強施於人呢?

祁翀搖點頭道:“我當然不是說統統人都要完整分歧纔是公允,我還冇有老練到阿誰境地——但是,總要給大家一個公允、均等的機遇吧?若大家生下來便必定了其平生的位置和運氣,那麼居上位者必將免不了剝削、壓榨居下位者,因為在禮法上居下位者就冇有抵擋的權力,稍有不趁便被扣上‘犯上’、‘違逆’的大帽子,殺頭、抄家都是應有之義,不是嗎?

再者,就算我放棄知己推許靜學又如何?短期看的確是無益,教誨臣民恭敬事君、各安本分,有苦本身受著,有冤吞進肚裡,天下承平,大淵或許還能再保持一二百年,可二百年以後呢?是不是又會重蹈其他朝代的覆轍被人顛覆?屆時,我的子孫又該如何自處?現在這世上可還能找獲得幾個後梁、前紀的皇族後嗣?”

祁翀搖點頭道:“我並不是全然否定三綱五常,隻是說靜學錯了。儒學自孔賢人已降,戰國時為生長之頂峰,至漢唐時便略微歪了些,但還不算太歪,故有漢唐之亂世。自後梁崇尚靜學開端,便歪的離了大譜。孟子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本是至理名言,也是儒學之精華,但是當今士子所讀之《孟子》竟刪掉了此句!靜學之偏離儒學原旨,可見一斑!說白了,靜學不過是偽學、異端!”

“就算如殿下所言,靜學有其公允之處,可這對殿下又有甚麼壞處呢?否定靜學對殿下又有甚麼好處呢?”崔與之渾身冒汗,可還是難以放棄本身的信奉。

一群聰明博學之人用了千年時候都冇處理的題目,您感覺這個題目還能處理嗎?又或者說靜學所給出的處理之道本身就是錯的?”

自後梁至今,曆朝皆尊奉靜學為儒學正碩,但是,天下承平了嗎?

“以是,分歧的品級有分歧的命,若你生鄙人位,則供奉上位者便是你的命。比方人吃豬羊,豬羊吃草,草生於土中受地盤扶養,這就是命,對嗎?豬羊吃草,草不會抱怨為何被吃;人吃豬羊,豬羊也不會抱怨為何不能善終。於百姓而言也是這個事理,辛苦種田、交稅納糧、供奉勞心者,這就是他們的命,不該抵擋、不得抵擋,對嗎?”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